东周大乱斗3大哉强齐
东周大乱斗3大哉强齐
齐国的强大,齐桓公和管仲两人功不可没,齐桓公和刘邦一样有些放荡不羁,不过个人气度比刘邦大的不是一点,懂得分权给管仲来搞建设,夸张的是竟把临淄税收的三分之一都给管仲做提成,充分调动了管仲的积极性。虽然西班牙王室应允哥伦布十分之一的海外领土税收但毕竟没真给啊,就是给了海外领土大部分还是未知世界开出支票也无关痛痒的。
管仲到底是商人,对经济的认识不亚于吴敬琏、郎咸平这些当红的经济学家,管仲那套先进的经济政策是齐国率先称霸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充实国家财政的“官山海”政策,也就是说盐业完全由国家垄断,铁矿民营可以开采,但是国家要征收30%的税收。只不过管仲时代对铁矿石征税,而后世直接对铁器征税,另外管仲还主张山林所有权收归国有,只在适当时期对民间开放。管仲所统计成年男子每月食盐五升少半,成年女子每月食盐三升少半,儿童每月食盐二升少半,按当今儿童20%的儿童比例,也就是说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儿童比例为4:4:2,我们把管仲说的少半统一理解为0.4,则得出人均每月食盐4升,按齐国早年一升为187.6毫升,注释家说盐是十二两七铢一黍十分之一合一升,简便起见我们按十二两七铢(0.7682斤),出土的齐国右伯君铜权实测出一斤是198.4克,也就是说人均每月要吃盐609.6克,日均20.32克,而现今北方人每天摄取食盐15―18克,可以看出古人比今人口味是重了点!
假设古代齐国的海盐可以满足一千万人所需,每月就要消耗四千万升,一年下来就是4.8亿升,每升盐加钱两钱收入就是9.6亿钱,要是征收人头税闹不好会民变,但通过盐业来加税百姓还浑然不觉,如果为了缓和国内矛盾食盐不加钱仅在对外贸易中就可以用盐来换取周边国家很多粮食和布匹。商鞅变法把秦国改造成战时法西斯国家,百姓只管种地,阿兵哥只管打仗,看来商鞅这门外汉强兵可以,富国就有些粗放了,当然秦国也不具备齐国那种搞活经济的优势。
齐国第一次有了三军,而“攘夷不尊王”的前辈郑庄公也只敢把“三军”避讳叫“三踞”,本来《周礼》上规定天子可以有六军的,王室东迁之后只有三军的编制,六军只不过在西周的典籍中看到过,按照编制来说大诸侯国三军人数最多也就37500人,但到战国末年很多大国都是万乘之国了,根据郑庄公的编制万乘该有百万人,又有专家推测说古代喜欢什么都找个整数说,好比现在我们说万八千的,万乘之国的军队数目到百万比较难,因为当时一个国家人口才两三百万,有个六七十万军队就算万乘之国了,专家说可能在古代“万”只不过是个军事单位,大概相当于3000人的兵力,那样赵国长平之战死40万人就把一个万乘之国搞垮了还是可行的,不管怎么说战国时期虽然大国军队数目四五十万,但军队的编制仍然是“三军”,只是一个历史沿革问题,军国主义已经很普遍了,好比清朝入关后的军队不单单是汉满蒙三个八旗而已。
齐国要想崛起,第一个对手便是儒教圣地——鲁国,只不过长勺之战成就了曹刿,谈判又让曹沫当了主角,反正齐国的表现平平,只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亡羊补牢也不晚啊!
齐桓公尊王只不过是个战略口号,是为称霸服务的,不过确实做了很多利于诸侯的事情,比如在庆父作难的历史关头选择了存鲁,召陵之盟使中原文明发展空间不被挤压,援燕、救卫、复邢都是攘夷的具体体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国大贤孔子讲究亲亲尊尊,为庆父避讳,其实我觉得远古时代兄终弟及也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继承方式,和父死子继没有天大的区别,只不过接班制度双线并行不利于稳定罢了,宋太宗和嘉靖都是接哥哥的班,并不意味着落后。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古人对齐桓公的评价,合诸侯没什么难懂的,就是霸主开会,而“匡天下”是说霸王龙齐桓公粉碎了周惠王废长立幼不利于和谐的企图,不过面子还要给,给人家安了个“惠”的好谥号。
齐桓公是个享乐主义者,权利欲还不是很强,想封禅只不过同小孩想要星星一样,劝劝也就打消了,接班人的选择上和郑桓公一样的暧昧不明,又一个可悲的慈父啊!以前的小霸郑桓公还没有资格来干涉王家内政,现在齐桓公竟然公开干涉王家继承人问题,也许这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吧,或许是礼乐崩坏的标志吧,不晓得古人为什么对音乐的作用那么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