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形象演化
刘备的形象演化顺序,可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刘备史传形象的形成时期。陈寿《三国志》对刘备生平大事和三方评价的记述,与斐松之注对相关绯闻轶事的收集共同构成了对刘备形象的史传叙事,在《三国志》中塑造了一个以道义为旗帜的英雄霸主的形象,其道德性的呈现为后来的的对其形象的再创造奠定了基础;同时,该时期刘备的个人形象开始与上层官方所关注的正统性问题产生关联,体现在当时不同的史学著作中;早时文人编著的志人志怪小说中的刘备,开始与史传叙事的品评人物相分离,逐渐成为文人意趣的寄托。
第二部分是隋唐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刘备的主流形象开始被依托民间文艺逐渐崛起的民间话语所主导。该时期平民阶层的崛起导致了对新的叙事话语要求,刘备的形象开始通过民间叙事走入文艺领域,以《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为代表的民间文艺中的刘备成为仁爱的大哥;在这一时期文人的诗词中,刘备与诸葛亮一起被塑造成明君贤臣的代表来寄托其建工立业的心愿,而在文人的散文和笔记里,一方面刘备成为道德理念的寄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文人日益增加的对民间的关注;该时期刘备良好的民间形象也组建影响到上层统治阶级,导致蜀汉正统逐渐为全社会所接受。
第三时期是明清。这一时期《三国演义》开始主导刘备形象。作为一部集大成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力图将带有上层色彩的史传叙事和带有下层色彩的民间叙事融合起来,并加入了近乎完美的刘备形象。之后《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形象始终占据社会公共话语的主流,对后世的戏剧乃至海外的刘备形象的产生了较大影响,打哪《三国演义》建立在调和的基础上的刘备形象也硬起了不同阶层的反弹,以批判其虚伪和心机为主的刘备的负面形象出现在戏剧中,在下层民间表现为“结义争兄”等民间故事和“李逵——刘备”型民谚在全国范围的广泛流传。着壹拾柒文人笔记及史评著作中对刘备作为历史人物所做出的评价啊和分析越发具有严谨的学术风范,而上层统治阶层对刘备形象的观点逐渐成为民间大势的附庸。
刘备形象的历史变迁与三个社会阶层密切相关,三个社会群体的历史发展和消长起伏及其之间的相互融合、博弈和妥协也给刘备形象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一一班08冯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