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一读书让生活美好每天写1000字

《叙利亚战地日记》:暴力可以消灭敌人,但不能消除仇恨

2018-12-15  本文已影响22人  默存y

今日,刷朋友圈,一位朋友转发了一件发生在2014年的新闻事件,题为“伊拉克化学博士身陷IS占领区,导师为督促其完成论文,派雇佣兵将其救出”,这位瑞典的导师因为IS组织影响自己学生的学业而感到生气,挺身而出救出学生和他的家人。看完以后,觉得这位导师简直就是头顶光环的天使。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伊拉克公民都有一个可以救自己于水火的“导师”。

昨天,是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订阅号和微博上也有很多推文关于此。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雕像

我曾两次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去过旅顺的日俄监狱,仔细看过纪念馆入口处的每一尊雕像,也站在十二秒墙下认真聆听水滴滴落的声音;行走在监狱的楼道中,感受到一间间如格子般的狱室内的压抑,想象若干年前关押在此受尽折磨的政治犯是怎样的痛苦。

或许有人会说,战争离我们太遥远了。我并不是一个关心世界政治的人,能想到的关于战争的史实也不过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一战、二战、日军侵华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然而,在读过《利比亚战地日记》这本书后,我诧异于在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21世纪的当下,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巴以冲突等这些以“解放、革命、民族、宗教”为名义的战争其实同样的残酷甚至泯灭人性。更有甚者,卡扎菲给政府军士兵分发避孕套鼓励他们强奸东部的无辜女性,并给予强奸者报酬。而这,只是因为女性是家庭的精神支柱之一,政府军试图通过强奸女性来向东部反对卡扎菲统治的男性施压从而达到摧毁东部反对派武装的目的。作为延伸阅读,我查阅了书中提到的卢旺达大屠杀的资料。这是一场发生于1994年,由胡图族发起的对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大屠杀,结果是造成了80-100万人死亡。

1994年,听上去并不那么遥远。那一年,是新中国建立45周年,改革开放也已愈十五年;那一年,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开启了新的时代篇章;那一年,华夏大地的中国人民早已脱离战争。然而,你可曾想过那一年,卢旺达的人民处于什么样的人间炼狱?

历史总是无法假设,无法回头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

梁文道老师曾在《一千零一夜》讲述过意大利国宝作家莫.莱维的《被淹没和被拯救的》,这是数不尽的描写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作品之一。书中除了揭示法西斯对于犹太种族的屠杀,更意外地讲述了犹太人在灭绝人性的集中营中如何变相地残害自己的同胞。人性,于此都是丑陋的。或者,正如道长所说,集中营里的人已经被打回“动物”的原型,而动物并没有人性可言。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多诺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酷的。是的,无论多么杰出的作家穷尽多么形象的文字也无法倒回历史的年轮为我们回放集中营的惨无人道。

人类历史的每一场战争都会被冠以正义的理由。就利比亚而言,20世纪更早时期,人民奋起反抗,驱赶了意大利的殖民统治者;随后,卡扎菲打着“共和”的旗帜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曾经的利比亚王国,建立了利比亚共和国;好景不长,班加西的反对派为了“自由”揭竿而起,誓死与卡扎菲政府抗争到底。然而,再细想,无论出于任何的理由,或反对外侵,或为了革命,哪一场战争不是平民拿起了武器之后滥杀无辜的平民呢?

愿世界和平,没有枪声

当拉登的死讯传到美国时,很多在9.11事件中失去亲人的美国人欢欣鼓舞。但也有人在兴奋之余理智地问自己是否应该用胜利者的姿态消费拉登的死讯,因为他们不想看到消灭敌人的方式,更希望不法者得到公开的审讯。以暴制暴,会带来新的仇恨。利比亚战争最终以反对军的胜利和卡扎菲倒台而告终,但反对派作为战争的胜利者,是否可以为利比亚人民带来永恒的自由并不可知。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因为一件小事发了牢骚,由此引来了诸多长辈们的关切,“万事开头难,要耐心”, “在那边还顺利吗”。妈妈也忍不住打电话来询问是否和对象吵架了。很想撤回那条不痛不痒的动态。我们似乎习惯了大事小事在朋友圈里吐槽一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要在微博里晒一下。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刷出来的不是对于薪资低房价高的抱怨而是战况如何的转述,不是生活处处有碧池而是头上偶有轰炸机飞过,这是不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呢?但是,并不遥远。或许此时,在世界的另一端即有人正在祈求世界和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