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争吵是最可怕的沟壑
在我们传统的处世哲学中,我最不认同的就是凡事劝人以和为贵,息事宁人,极其中庸之道,在矛盾点爆裂的关键时刻,一点用处没有。
玉石既已出现裂纹,你再掩饰,它也不可能完好如初。两个人的关系既已触礁,暗流翻涌,表面再若无其事,关系也不可能走回从前。
这时何不痛快说出来,酣畅淋漓干一架也好过各自咬着牙,憋着嘴,眼神不屑,胸口起伏,心里早已将对方的祖坟挖遍了,行为上却还要表现出你来我往,一派祥和。累不累?
坦白说,我曾就是这种累人的怂逼,在千帆过尽,人群交杂的关系场,我当足了克制隐忍的缩头乌龟。别人拍来一巴掌,我捂着右脸,决不把左脸凑过去,但也绝不还击一巴掌,心里还曾崇高自赏:一巴掌拍不响,君子不与小人斗。今日一巴掌你欠我的,我不还击我占理,总有一天你会后悔莫及前来叩罪。
显然这种意念太过圣母婊,小人既然与你斗,就不在乎你占不占理,TA有没有罪。你就是等到地老天荒,彼此老死不相往来,那一巴掌烙在你心上,在别人那里不过水过无痕。
后台有小姑娘读高三,问我,和舍友闹矛盾,事情虽然讲开,但芥蒂艰深,对方拉拢了一票女生隔绝她,指指戳戳,恶言恶行。
两人住在同一宿舍,对方各种找茬,将她铅笔折断,水瓶弄坏……她早已不胜其扰,却忍耐克制,无能为力。
但凡能打回去的,就不会跑来求助了。我看了问题几天不知道怎么回复。高三耶,如此特殊的时期,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是害怕别人,而是害怕自己扛不住,骂人或打人等还击落到最后无非两败俱伤,就算赢了心里也未尝轻松好过。
一是,特定时期的心理成熟度无法逾越,对于事件的处理不可能游刃有余;二是,特殊阶段下的班级制度和人际圈子死板而狭窄,打不过也躲不过,这样的事于他们而言已经等同于天大的挫折。怎么处理?
此时我穿回高三那年的场景还原自己的人生现场,深知自己当时要是遇到同类事,表现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自己高三一年得了一年忧郁症,人际关系处理很糟糕。高二分完文理班,大部分好友去了理科班,为数不多的留下,新的同学到来,就没有做好重新融入的心理准备。
半学年过去,自己阴沉的印象基本就在新同学的脑海里烙下了。但自己阴沉吗?过去简直不要太阳光才好。只是调完班,再换了新班主任的那一下子,内心就开始黑压压一片,泥沙俱下。
有一次语文课,老师让我上台朗读一篇自选文章。走下台的时候,看到有个女生撇撇嘴说,太恐怖了,原来都看这么难懂的文章。
那句话很轻,却像刺一样。我只是默默走下台,过后没有质问没有反击,没有问问她,为什么对我有偏见。
因为自己走读生的缘故,没有了宿舍交情这一环,在女生友情的交往上是弱势。女生拉手上一趟厕所都能产生一段感情,何况日夜朝夕相见,到了最后自己明显成了班里一个个女生圈子隔离的局外人。
我完全不在意跟她们是否产生友情,但当时根本无法不在意在一个班里别的女生有圈子拉帮派,故意对你造谣中伤。
那种痛苦真实具体,时刻想逃离,找过老师要求调班,跟父母说过换所学校,但都没有实现,在那个高三的教室里每天过得无比压抑,分分钟钟都在呕血的感觉。
但不管你信不信,过完这一年,你问身边同学,一定会有很多人告诉你,诶,那一年我也得过忧郁症,也分分钟钟都想死。
我身边的一个好友,和同宿舍女生闹别扭,两个人又是同桌。完全不知道她如何熬过来的,旁人眼里,她们一整年客客气气,相安无事。
多年后,我们去参加同一个同学婚礼,同一个车上,三个人挤在一排座,她们挨着,互相没打招呼。我问她有过什么不快吗?她说忘了。
过后另一朋友说,怎么忘得了,只是当年没有吼出来,内伤憋得太久,伤口太重,多年后也没有揭开疮疤的必要了。
沉默的争吵才是最可怕的沟壑,那意味着再也逾越不过,这是人际关系里最让人备受折磨的一种漫长而又残忍的酷刑。
所以回到那个小姑娘的问题,我建议她,把自己心里的不满发泄出来,哪怕当众吼一句“谁干的,太过分了!”结结实实吵一架,也好过于长期期期艾艾,心有失落。
你只有去证明自己不是软柿子,你才能有效捍卫自己不被揉捏,你只有吼出来才不会憋在心里太久酿成内伤。都是年轻人,何必活得那么平淡懂事,这种事没有表彰,也不可耻,历史只会记住当年的你捍卫自己的那一瞬。大快人心。
相比这,我更想说,高中还只是人生中人际关系里极小的一个剖面,到了大学,4到6个人一个宿舍圈子,大家要再一起度过漫长的四年,这种时候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习惯不同,腔调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彼此一定会有更多碰撞摩擦,很多时候不是你隐忍克制就可以安然度过。
身边多了去了因为宿舍关系处理不好,而分分钟钟都觉得大学生活过不下去的例子。
知乎上就有很多这样这类问题的求助,有些句句泣血带泪。但问题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我们早已过了那个阶段没资格评判,你只要回想一下,在自己当时并不明朗的认知局限阶段,碰到很多事都是第一次,没有经验,没有方法,茫然无助,不知不觉问题就筑成一座大山,根本无法翻越。
在我进入大学的前一年,就听过传闻,说学校当时有个大三女生从大学宿舍六楼跳下,当场死亡。
当学校老师和领导去一一询问同宿舍其他女生背后可能的原因时,她们统一说不知道,平时跟她交往不多,不熟。
后来他们翻到女生的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她从大一开学到大三的很多生活细节。老师们才得知问题症结在于她根本处理不好与舍友的关系。
我入学后,一学长跟我说,大学宿舍的关系不比高中,不要把它想象得过于单纯美好,要好好跟大家相处,也要学会建立自己的原则,该示弱示弱,该强硬的时候就不要克制,凡事不要都写进日记里,没人会知道,问题只有面对才能得到处理。
但你也一定会碰到,你想面对处理,而对方却在回避无视的情况,你最好但求问心无愧的同时,保护好自己。
当时我茫然点头,想说靠,才刚开学,这份警示也太过沉重了吧。真正过了一年,才发现,这些话一点不夸张。
同一个宿舍里谁先交到男朋友,谁被评上先进,谁先入党,谁不打扫卫生,谁独来独往,都能引发一股股暗流涌动,彼此不说,却彼此计较和较劲。
那些难以搞定的人际关系提前遭遇都是幸运,你只有提前分析总结累积经验,才不至于进入更高一层复杂交际网,像个待宰的羔羊。
毕业后出来工作,你才会发现,相比高中和大学的人际,简直小巫见大巫。
大学里同一个宿舍的男女生为了奖学金暗自争夺,都能导致彼此掣肘不相往来。在公司里,彼此为了晋升,任何场合都能导致你不明就里就看着别人当上了主管经理,而你还遭到了同事的诟病和排挤。
身边两个同事,同事A是在公司工作了几年的老资格,同事B新进公司不足半年。两个人一起出差,回来后A拿着很多行程外的单子避着B申请报销。那一趟几天行程本是B全程安排,A未花任何费用,两人报销有叉,审核人员问起来,B实说了。
A的报销当即被退回。没想过了几天,整个公司都在传B出差假公济私,侵占A利益,很多同事开始眼神警戒,避开她,讨论她。
B没有直接当面找A对质理论,而是私下问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隐隐还觉得自己可以清者自清。
只是职场哪有存在什么清者自清这一种生存法则,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当即就能发生。你不反抗就意味着默认,玻璃一旦被敲碎第一片,其余就还会被陆续打破。
职场里常有三人成虎,那些原本就是一个圈子的利益既得者,权衡利弊,即便知道你没错,但分分钟钟就对你坚壁清野,避而远之。
因为知道你是没胆较量的软柿子,现实让人无奈的部分在于,谁都不愿和一个弱势的人站在统一战线,在复杂的关系场你弱你只能出局,你连自己都维护不好,谁又愿意与你捆绑一起。
职场上混得开的往往都是敢于拍桌子较量的人,会议上那些敢于对仗吵得面红耳赤的,往往谁都会礼让三分。
想想你不敢较量是因为什么?胆量小,没经验,还是根本底气不足?或者纯粹为了以和为贵,息事宁人?
那些还可以和对方大吵一架的机会,你都该抓住,那意味着双方至少都直接正面,最怕是人家丝毫不理你,却在暗地里使坏和诈你,而你又不幸智商情商关键时刻缺席。
那些还能让你吵出来的事证明并非不能解决的事,但凡不能解决,对方连理都懒得理你了,因为彼此不在一个量级。你不服?但你敢打一架吗?豁不出去,自然得憋屈。
这么说不是鼓励暴戾和暴力,而是很多时候传统鼓励的隐忍克制,以和为贵,当别人扇你右脸,你最好也把左脸凑过去的处世哲学在现在很多场合里显然利人不利己,甚至给自己带足伤害,自己都不练就铠甲保护自己,还奢求那些掌你一掴的人过后抚慰自己吗?
不懂恰当反击不足以语交际。遇到不合理先礼后兵无济于事,何不干脆痛痛快快打一架,哪怕你出兵只是虚张声势,也好过紧闭城门任人轰击。前提是,你最好修炼好内功,充足你的底气,你拍桌子不是为了吵而吵,而是你强你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