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阅读笔记4

2019-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Piscine

今天看的一节是《三行而后思——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作者开头讲到以前遇到的一个牛人,牛人做的两件事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一是每住一个宾馆,首先要看门背后的楼层结构图,记住安全出口和逃生通道在什么地方;另一件是每做完一件工作,脑子里回想一下,做一个回顾总结,也就是“复盘”,久而久之,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可见牛人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比一般人高明,他们既能提前设想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形,又能在事后进行反思,因此他们在心智上可以想得更全面和深刻 。

在从小的教育生涯中,我们似乎都处于一种准备的状态。学习知识唯一的实践可能就是考试,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检验理论,因为我们并没有创造出产品和效益。结果证明,中国的教育称不上成功,很多人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毫无关联。也因此,有很多人喊出了“读书无用”的口号。

诚然,理论上的知识确实有些僵化,从理论很多时候无法推导出实践的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更多的是依赖隐性知识和隐性的推理,甚至有时只是直觉,这些隐性知识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比如一个书法高手,他可以写出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毛笔字,但是通常他不会出一个书法教程,有的只是字帖。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都不是语言能说清的,从深层次上来说,字的气场甚至跟他的性格、人生感悟有关。

因此,很多时候,先研究好理论,做好万全准备之后再行动,这是很荒谬的想法。更多时候,我们在明白大方向可行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实践了。但是实践并非是蛮干到底,而是要不断反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纠正迭代。

当做完一件事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反思呢?作者列举了这几个方面。

信息。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哪些是关键的?这些信息是从什么渠道收集而来?有哪些渠道证明是有价值的?我可能遗漏了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怎么可以得到?

预期。在做这件事之前,是否对事情有一个正确的预期?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期?是什么造成了现实与预期的差距?

结果。怎么评价这件事的结果?在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

进度。这件事的进度合适吗?太快还是太慢?

工具。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我用到了哪些工具?工具方面可以更改进吗?

情绪。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我的情绪如何,是否因为情绪影响了结果?

阻碍。做事过程中,我遇到哪些阻碍?其中最重大的是什么?我该如何应对这些阻碍?效果如何?哪些阻碍会持续存在,我该坚持做什么样的持续努力可以减少这些阻碍?

优势。……

缺憾。……

意义。……


总之,不管是在行动前前瞻规划,还是在事后复盘反思,都是一个克服思维惰性的过程。只是,在行动之后反思,会对理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小学课文《小马过河》《猴子下山》等,回过头才能明白深刻的隐喻。

有句话是这样的,“如果人能够从80岁开始倒过来活的话,人生一定会很精彩!”为什么,因为人在80岁时,已经历经了人生的千山万水,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心智上已经是很成熟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让他经历一遍崭新的人生,他肯定会抓住该抓住的机会,避免该避免的错误,这样的人生起点再低,不出意外肯定会精彩。

时光无法倒流,人也不一定要到80才明白事理。我们可以把反思复盘当作上厕所一般自然的事。当你做完一件事甚至在事中,你都应该有一颗出离心,以旁人的角度来观察反思自己所做的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