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苗族习俗
宋、明、清朝时期来洪江经商的汉族多为晋、徽、赣、鄂、苏、沪等地商贾,并且通过几百年上千年与原住民苗族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居特色的洪商文化。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洪江是一个移民城市。洪江本地原住民中,多为贺姓、舒姓、向姓、以及翁、方、江、洪、龚、汪六姓(称"六桂联芳") 。全部是苗族姓氏,疑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贺姓住民世世代代居住在巫水右岸的栗子湾、冻青坪、沙子坪,以及现广场处的贺家田一带。因贺姓人丁众多,又是本土原住民,故为洪江的旺族。翁、方、江、洪、龚、汪六姓(称"六桂联芳")分布于古城区。向姓分布于萝卜湾、桂花园乡以及黔阳的雪峰山区。追根溯源,也是洪江人的老祖宗。
贺家祠堂,位于冻青坪26号,系一依山而筑的二进、二层、二天井的窨子屋。祠堂虽不及江西、贵州会馆那样豪华气派,但也绝不逊于其他会馆。在祠堂的建筑风格上,有别于古商城徽派建筑,贺家祠堂的建筑布局、风格、式样,保留了洪江本土建筑文化的蕴涵,尤其是风火墙的建筑形式,美仑美奂,令人叹为观止。
生 活 习 俗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节日、宗教信仰
节日,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信仰:1.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2.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3.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婚 丧 习 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湘西南苗族宗教遗址
天王庙位于今二中校园内,现已拆毁,其祀奉的是靖远侯杨胜龙、镇远侯杨胜彪、绥远侯杨胜纂三兄弟,因杨氏三兄弟在洪江影响极大,所以天王庙在洪江的地位很高(相关资料和故事详见拙作《洪江天王庙轶事》)。天王庙始建于明初,因其修建和长期管理都是由湘西镇竿(凤凰县沱江镇元明时期称镇竿,清朝中期依近郊凤凰山改称凤凰)人主持,故天王庙又被看作是镇竿会馆,而这些镇竿人在洪江主要从事制作油桶裱糊油篓,所以天王庙还被看作油桶裱糊业行会会馆。
杨公庙有三,分别位于鼓楼脚、二凉亭(现社保局内)、川岩渡口处,杨公庙亦称“杨泗将军庙”,皆为船帮会馆;泗神庙位于初建街,现一街粮店处,为洪江渔业会馆;杨公庙和泗神庙祀奉的都是南宋洞庭湖水寇(或称义军)首领杨么(有洪江人在相关文章中称杨公庙祀杨令公,据笔者考证当属误断,洪江民间大多称泗神庙为四神庙,据笔者考证实乃讹传,据老人回忆,庙内的确也只供有一尊神像)。杨么原名杨太,建炎四年(1130)从钟相起义,在四大首领中因年龄最幼而得名“么郎”,钟相死后,被推为总首领,称“大圣天王”,有众二十万,兵农相兼,陆耕水战,势力东起岳阳,西到澧水、北抵公安,南到长沙,在沅水下游影响很大。因其屡行“等贵贱,均贫富”的主张,再加英勇善战,故很受人们尊敬。绍兴五年兵败投水,但竟然未死,被视为水神,后人立庙以水神祀之。因朝廷视杨太为水寇,为了不致公然与朝廷作对,在给庙命名时还颇费了一番思量,当地人按照杨太在首领中排行第四而初名之曰杨四庙,加上他投湖未死而视为水神,故给四字再加上了水旁,最终得名曰“杨泗庙”。船民把他视为行船安全的保护神。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杨泗庙祭祀活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