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读尽世间经典

茅永辉专栏|| 严复,不可多得的文化巨子

2025-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及羽

〖历史系列随笔  〗   

严复,不可多得的文化巨子       
作者:茅永辉   

在我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一位传奇式的文化巨子,他是通西学的杰出人物,他是首位系统翻译和介绍西方思想和文化的著名思想家和翻译家,对西学东渐方面作出过特殊贡献,被誉为“精通西学第一人”。鲁迅称他为“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个不可多得的人物,名叫严复。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1854年1月(清咸丰三年十二月),出生于素有“八闽首邑”之称的福建闽侯,他的家是一个中医世家。1866年(同治五年),父亲病逝,学绾中辍,严复放弃科举“正途”,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洋务派举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在那个科举盛行的年代,他在这个学校所学的功课却是算术、几何、代数、解析几何,以及光、声、电磁学和天文、航海等知识。1871年,船政学堂毕业后,严复便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1877年(光绪三年),决意放弃将军梦、内心主张教育救国的严复,到英国留学后,阅读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科类名著,进一步开阔了知识领域,逐步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回国后,他先被聘为福建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在李鸿章举办的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任“洋文正教习”。此后,一步步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1890年升为总办(校长)。

这个过程,前后达20年之久。这期间,严复试图从法律、政教、意识形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斗志,把希望寄托在洋务派的所谓“富国强兵”上。

然而,后来一连串的事实使严复对洋务派的所作所为产生了怀疑,尤其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霸道,清政府腐朽卖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终于使严复从幻想中清醒过来。他开始参加宣传变法维新的活动,提倡变法自强。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效法西方国家。大声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也”。他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了多篇著名的政治论文,尖锐批判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全面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

在《原强》一文中,他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是由民力、智力、德行决定的,而中国要振兴发展,就必须鼓民力,禁鸦片、禁缠足;开民智,废八股文、提倡西学;新民德,建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

在《辟韩》一文中,他批判了唐代韩愈的君主专制说,提倡君主立宪。他进一步指出,国家是人民的公共财产,而王侯将相不过是人民的公仆,只有人民才是天下的真正主人。

其间,严复把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简译为《天演论》。他发挥了赫胥黎的“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观点,特别强调“自强保种”、“与天争胜”的进化论思想。《天演论》宣扬的鼓励斗争、自强救国的新颖观点,使人们耳目为之一新,在社会各阶层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忱。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前,许多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思想家,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1896年,严复在北京帮助张元济创办了通艺学堂,他亲自讲学,介绍西方学术思想,使人们大开眼界。1897年,他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这个报纸的主要社论都出自严复之手,办报的目的,就是通过介绍国内外情况,提高人们对西学的兴趣,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

1900年至1916年间,严复一度在摇摇摆摆中出任过许多职务。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避居上海,参加“中国议会”被选为副会长;1901年出任天津开平矿务局总办;1902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1905年,孙中山在英国拜访严复,二人进行长时间会谈;1906年,严复任复旦大学校长,同年受聘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1908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1909年(宣统元年),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1911年(宣统三年),创作大清国歌;1912年5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批示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同一天,袁世凯任命严复署理北京大学校校长;1913年,严复任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1915年,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列名为筹安会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避祸于天津。从当年疾呼变法,直到支持复辟帝制,这一路,严复走得足够耐人寻味。

还是回到严复颇有建树的翻译工作。在1898至1911年间,他先后翻译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的重要著作《社会学研究法》、法国进步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政治学名著《法意》和穆勒的著名逻辑学代表作《名学》等。严复在此期间所翻译的书籍,共计有170万字。这些经典书籍,集中反映和代表了西方政治、经济上的民主思想,也从中可以看出严复“西学救国”的政治理念。

严复对待翻译工作一丝不苟,极其负责。他自称他的翻译“步步如上水船,用尽气力”。他提出“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不妨可以理解为忠实原文、通顺流畅、合乎规范,“信、达、雅”,至今仍被奉为翻译界遵循的准则。 

说严复,绕不开的是“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总的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西学在事实上对中学构成根本性挑战的,还是到了近代(晚清)。学界又习惯将这个时期划分为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等三个阶段。

近代中国的留学生起自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以港、澳地区教会学校的学生为主,1872年起清政府正式选派多批学生出国。严复作为北洋水师学堂选派的学生留学英国,政府希望这些学生能对晚清的海军有所贡献,而严复后来的贡献并不在军事,而是对其他领域西学的传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1年10月,严复在福建闽侯逝世。和康有为、梁启超一样,严复的晚年,思想渐趋颓唐,日趋保守。但严复和其他维新派人士还是有其不同之处。他少年聪慧,以优异成绩就读于船政学堂,后来又留学英国,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学说,他孜孜不倦地翻译经典、钻研学问,因而在西学方面比其他人有更深的造诣,作出过更大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