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书店
去年年底,内地第一家诚品书店在苏州开业。
传说这里是文艺青年的打卡圣地。去了甭管买不买书,拍照发朋友圈装逼是必须的。
上周末我也去了,拍了几张照片,确实气场足,能装。
特别是那个连接3层书店的72个阶梯,我感觉就是设计师为方便游客拍照发朋友圈而特意设计的。所有进书店的人看见那几十个台阶,都会停下来,找角度,拍照。
这张照片也是所有游客发朋友圈最多的一张。
原来,不懂心理学的摄影师,不是个好盖房子的。
诚品为什么把内陆第一家店选在苏州?
有人说是苏州文化底蕴厚,书香气浓,还有人说苏州是台商投资最多的地方,苏州政府公关能力强,等等。
也有媒体调查是因为诚品要搞房地产,苏州政府为招商引资,给的地价便宜。
就我看来,应该是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更大的可能是房地产的诱惑。
吴董事长曾说过,无商业不能活,无文化不想活。这次,肯定是商业上的考量占了上风。
光靠卖书能卖多少钱?
游客是多,但真正买书的还没有金鸡湖边买臭豆腐,烤鱿鱼的多。
大家也就是凑个热闹。
文艺青年这群屌丝实在太穷了,诚品早就看透了这一切。毕竟,人家是个公司,不是慈善组织,要吃饭。
以往,诚品一贯的策略是,通过书店吸引流量,再通过开发周边的商铺将流量变现。另外,书店里还卖吃的,喝的,用的,玩的,39块一本的《养胃吃什么宜忌速查》旁边,就是69块钱一盒的新加坡进口骆驼牌蜂蜜夏威夷果。
即便是这种丧心病狂的营销策略,也仍然承受不起一线城市高昂的租金。
人家现在卖书都是路边摊按斤称,你的优势在哪里?
说路边摊可能LOW了,就说当当和新华书店,你都没法比。一个在线上,一个有补贴,在卖书方面,分分钟玩死你啊。
更不说最近两年成长起来的罗辑思维,人家都是版权直接买断,微信直接下单,成本更低有木有?
还有电子书,看《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的,都是先从网上看连载的。
靠卖书这点钱,拿什么养活这么大一家公司?
于是,这次诚品来了个狠的,直接卖房,诚品居所,75000一平,还不打折。
一家赤裸裸的房地产公司。
不要跟我谈情怀,戒了。干脆点,买不买房?金鸡湖畔,顶级大宅,臻品绝享,奢华内在,您的后花园有座书城。文艺生活,大师相约,只要七万五一平。
七万五你买不了吃亏,七万五,你也买不了上当,七万五,只要七万五,七万五你不买,以后想买,也买不到。
广告词我都替它想好了!
搞笑归搞笑,不能说诚品变了。我宁愿相信,这样的选择,只是为了让书店更好地活下去。
诚品老板吴清友是个知识分子,也是情怀满满,要不然,也不会面对一份事业长达15年亏损而不放弃。
诚品是台湾的,所以里面很多书都是竖排版的,台湾还保持这样的传统?
竖排版的书看上去更有一种经典的味道,而大陆的人们早已习惯横着看书,市面上一般找不到竖排版的书。
因为武功秘籍,千年难遇。
有诚品的地方就有情怀和文艺。这不,韩寒的“一个”也来苏州布展了。
门票一元,只能说是为了既保证展览的质量,又减轻文艺青年的负担。
韩寒深知文青是穷逼。
去年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听“一席”,还是免费的,言冬更知道文青口袋的“实力”。
当时坐在第一排,第一次距离牛人那么近,心情还有点小激动呢。后来在优酷上还能看到自己的熊样,感觉自己离电视好近。
不过今年开始收费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申请去听的人太多,设置个门槛提升下活动质量。
想想,花了钱去的,能不认真听?自己买的票,憋着尿也要听完。
这跟法定假日国家不收过路费是一个道理,免费不会有什么好事,只会更乱。
这次展览不大,却很精致。“一个”是另一个合唱团,韩老板是个很会赚钱的人。办杂志倒了,不要紧,紧跟互联网+的新形势,弄个app搞点风投也是舒服得不要不要的。
“一个”的宣传语是,世界太复杂,一个就够了。
这是说韩小野?不准备生二胎了?
哈哈哈哈……
韩老板,你搞“一个app”,又搞一个“很高兴遇见你”,再搞一个《后会无期》,还说一个就够了,是几个意思?
看来,还是人家四娘实在,那才是真的一个就够了:
《小时代1》,《小时代2》,《小时代3》,《小时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