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行动打开的正确方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大栗致自己
邂逅世界的美好.jpeg不知道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们开始决策或者行动的时候,某些思维误区会干扰我们,使得我们的决策发生不自觉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恰恰是和理性思考做出的决策不同的,甚至是相反。这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懊恼。
我们为什么总喜欢把别人想成和自己一样?
心不安定的时候,坐下来写一写.jpeg做出明智而正确的决策行动,其实并不需要额外的智慧,只需要始终牢记和把握一点:少犯错误。我们在行动之前,往往会受到各种思维误区的干扰,最常见的包括:专业知识带来的思维局限性,对数据和事实真相的天然排斥,不自觉地高估他人与自己的感官一致性,因为投入的成本从而人为拔高一件事物的价值认知等等。这些思想弱点,一方面会让我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不理智决策;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善意地加以利用,则可以使我们开展行动的阻力更小,促使我们的成功。
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通常主观臆断比较居多。简单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认为别人跟自己想的一样。这种现象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别人跟自己的一致性。因此,当你有所行动的时候,我们需要提前验证一下我们的想法。在行动过程中,还要时时搜集对方的感受反馈,并且换位思考,不断休整自己接下来的行动方案。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句名言:“如果你身上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钉子”。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拿锤子的人”。
有个有趣的孕妇效应,也叫“视网膜效应”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别人也是孕妇,也穿着和你一样的雪纺。那是因为我们愿意由心透出来的目光所在。而这里的“为什么拿锤子的人会把一切都看成钉子。”,更趋向于当我们有了一定专业领域的基础以后,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首先启动的是我们所熟悉的专业思维模式,而不是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决策和行动的时候就会陷入危险之中。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行为偏好或者专业偏好,多尝试几次走出舒适区,集思广益,效果愈佳。
为什么我们会更喜欢那些经历痛苦才能得到的事物?
无论多么细小的东西都是七彩的无论是爱情和工作,似乎我们投入得越多,越不容易放手。当你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甚至付出痛苦,那么你就会对这件事带来的结果愈加看重,并且非常享受这种结果带来的成就感。也就是我们因此高低事情本身的价值,或者给事情本身带去了心理上的虚假价值。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使用这一点,去刻意强化我们对于事物价值的认知。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清醒地认知事情的本来面目,理性分辨一件事物真正价值。坚持在行动前冷静思考:一件事情的价值,到底是因为它本身可以满足需要,还是只因为你在它身上已经花了过多努力,导致不愿割舍?另一方面,如果想抬高一个人对价值的估计,也可以适当地“吊吊对方胃口”,让对方不那么容易获得。
我们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做“有创造力”的人
旷野里惬意的阳光.jpeg太过热衷于解决问题,其实往往失去解决问题本身的初衷。要超越问题,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上。时刻提醒自己,创造的过程,就是采取行动,真正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创造过程中,最常遇到的是两大障碍。
第一是时间差,也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总是比预期来得慢一些,我们要训练自己的耐心和等待。
第二是厌恶现状,保持对现状客观清醒的认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挑战。而客观真实的面对现状,评估现状,才能让我们真正走完创造的旅程。
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如此认真思考的你。未来很远,也很近。只有预测过未来的当下才需要自己全心全意地经营与投入。
请你不要被“异常”所迷惑
我捕捉到了自由的风.jpeg一本有着不同寻常的鲜红色封面的图书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你的第一反应是将图书的成功归功于惹眼的封面,不要这么想,请你打起精神来抵制那些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解释。
这两天很火的5万元月薪的咪蒙助理,别简单认为是咪蒙带领的团队有了很大的利润,所以给助理福利待遇好。那怎么单单是这个助理5万元呢,而不是其他人呢?如果想让老板给你加薪,那就拿出让老板心甘情愿买单的实力来。你看到世界的模样,就是我们内心的折射。
我们似乎喜欢给那些出色的人带上有色眼镜,不知道是不是只有这样才能抚平心里的不平衡。承认自己不厉害,保持一个谦卑的心态,你会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