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下)

2018-06-05  本文已影响0人  少华书房

      书接上回,说到技术的进步就不得不提“印象主义”的诞生了,当时有一个特别恐怖的东西被发明了出来,叫做照妖镜…哦不,照相机。之前很多人找画家画画无非就是像留个纪念,也没考虑什么艺术不艺术的,就跟咱们拍毕业照,结婚照一样。但是照相机发明后这些人都去照相馆了,没人画画了。所以画家不“转型”就失业了。当时正好工业革命,火车发明出来后人就可以往外到处跑了,就可以去各地取材了,所以很多人就跑去户外画画了。

       其中还涉及到一个关键的技术,就是管状颜料的发明,之前画家想画画必须自己去调颜料,调好后一般都是装到大桶里,所以不方便往外带。后来就有人发明了类似牙膏的管子,这样一来颜料就可以带出去了,而且还不会干。我们现在说印象主义,很多人都以为是字面意思,凭着印象画出来的,其实完全相反,印象派画家画的是你眼睛直接看到的东西,不加任何的修饰就给你画下来。

莫奈 1870年 油画

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当时很多学院派的都喜欢去喷他,说我明明是个活人,怎么到你画里就成了一个个色块了,莫奈就回答说,你现在站那么近当然是个大活人了,但是如果离远了看那我就看不清了,你在我眼里那就是一块小颜色,所以印象派不怎么画细节,而是用大片的色彩去代替。当时还有人弄出来一个“光学理论”说这个颜色是光反射的结果,画家们是终于知道原来颜色还和光有关,所以印象派对颜色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还有一个影响印象派的重要事件就是当时欧洲流行一种“日本主义”。之前日本跟清朝一样都是闭关锁国,直到美国人用大炮轰开国门,于是日本的东西开始流到西方去了,欧洲人对日本文化特别喜欢,当时穿和服,住和室都是特别时髦的事情。日本有一种风俗画叫浮世绘,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这张《神奈川冲浪里》

葛饰北斋   公元19世纪前期    版画 

莫奈看了后觉得这个画怎么都没有阴影,怎么都没有过度,线条怎么都那么明显,是不是小学生画的呀,但是你从整体来看又有另一种立体感,于是他们就开始学习浮世绘的画法,比如梵高就特别喜欢临摹日本画,后来他画的星空和向日葵都有一些浮世绘的影子在里面。你仔细看星空这幅画,他没有像《蒙娜丽莎》那样故意涂模糊,他用的都是粗线条,所以看着特别粗糙,但是从整体上看又会有另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这个画会动,这个就是色彩带给你的冲击感,它不用模糊的明暗来对比,而是在一笔颜色中画上好几种别的颜色,直接改用色块的对比来弄出这种立体感,这就是从日本人那学来的这种画风对色彩的把控要求是非常高的,你要是达不到大师的水准,用这种手法画出来的画那就只能去参加小学生画展了。

毕加索  1937年 布面油画

最后再说一说毕加索的这幅《格尔尼卡》也是教材中必定会出现的一幅画,以前看这幅画的时候觉得这都画的是什么玩意儿啊,该不会是幼儿园的得奖作品吧。其实你要看懂这幅画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背景。

      当年二战的时候西班牙闹政变了,弗朗哥为了清除反对势力就决定实行一些恐怖行动,于是就问德国人借了飞机,因为他的目的是制造恐怖气氛,所以就大规模使用燃烧弹,然后又让飞机飞的特别低,方便扫射平民。意思就是我不是来摧毁你的什么战略设施的,我就是来杀人的,当天正好是小镇赶集的日子,所以很多老百姓都牵了马过来卖货,结果就是给一顿乱炸,这些手无寸铁的村民在没有任何防空设施的情况下,要么是给炸死,要么是给机枪扫死,有些躲在房子里的也被大火给烧死了,整个小镇都充斥了爆炸声惨叫声,以及各种动物被惊吓后的鸣叫声,场面是非常混乱的。你现在再来看这幅画你会发现这画画的实在太真实了。

      当年陈丹青先生去看这幅画的时候瞬间就给吓傻了,出来缓了好一会才敢回去,整张图描绘的就是一幅地狱的图景,加上阴暗的色调,那种恐怖的气氛,不用他说你自己就能感受到。我们再对比另外一张描绘惨剧的,你会发现整张图虽然画的也挺惨,但是它更像是在摆拍,在演戏,总感觉特别假,而《格尔尼卡》这幅画虽然画的假,但是通过你大脑的“二次创作”后,竟然就感觉身临其境了,那些被轰炸被扫射的村民,死去孩子的母亲,以及被惊吓的牛马,仿佛就在你眼前。所以绘画的极致不是画的真而是他能够通过色彩图案构图去调动你灵魂深处的东西,让你自己去想象,眼睛看到的永远比不上心里想的。

      中国应试教育基本上都是学“文化课”一般是不会去碰“艺术”的。其实推动一类进步的并不只有我们学的“科学知识”艺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被“低估”的元素。可以说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艺术起的作用一点也不比科学要低。人类之所以比其他动物“高级”不是因为力气大,而是因为脑子好使,关键是人能够去“想象”会去制造一些莫须有的东西。

      军人为什么不怕死啊,因为他有信仰,这个信仰可能是爱国主义,也可能是死后可以见上帝,这些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艺术就是想象力的载体。为什么纳粹的军服要设计的那么漂亮啊,为什么希特勒整天放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啊,就是因为任何一个德国人看到,听到这些东西,他立刻就会对这个国家产生极强的认同感,这种艺术的感染力超越了性别,职业,阶层。你现在随便上街找一个收破烂的,蹬三轮的,你让他背两句诗他都能给你背出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问他为啥会背呀,他会说我就是觉得豪迈,他可能连大字都不识一个,但是他就是能从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中感受到作者的豪气干云,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他可以凭借一些图案,音调,符号把一个个分散的人给串起来,让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追求”所以人类发展的历史像一条铁轨,是有两条线构成的,缺一不可。一条是科学,一条是艺术。科学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而艺术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