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布伯谈自我教育

2023-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苹果树
马丁·布伯《人与人》

"在这一过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话)中,教育者被引向对人为了生长需要什么的公正而深刻的认识中。然而,他也被引问他——教育者能为这需求提供什么、不能为它提供什么、现在能提供什么、现在仍无法提供什么的认识。这样,对分派、委托给他的生命的这个范围的责任、对活泼的灵魂的永恒的责任把他指向看似不可能而又设法转让给我们的自我教育。然而,在此如同在各处一样,自我教育不可能通过对自我的关注发生,而只能通过对世界的关注来发生。儿童为建构他的物质实体所需的世界力量一定被教育者从世界中挑选出来,贯注给他自己。

由人所从事的人的教育,意味着由个体在他身上进行的对实际世界的选择。教育者汇集起世界的建设性力量。在他自身、在被世界充满的自我中,他辨别、淘汰、确认。建设性的力量永远是同一的:它们是束缚在团体中的世界,是转向上帝的世界。教育者教育自己成为它们的媒介。

——第三卷《创造力的培养》p145"

我的点评:

从其他作者的介绍中,了解到了二十世纪伟大的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和他的“我和你的关系”,加上对对话理论的喜欢,所以在2019年的寒假读了布伯的《我与你》,2023年的寒假开始读这一本《人与人》。不是很适应布伯的诗意阐释,加上翻译的问题,欧式的长句还有特别多的新概念,抽象而且模糊的新概念。所以读这本书有一些吃力,278个页码,不是很长,但是有时,我读几页,就要花费一个多小时。不过,我非常推荐各位老师去阅读这本书。这本书分为五卷第一卷《对话》,第二卷《对单独者的追询》,第三卷《创造力的培养》第四卷《性格教育》,第五卷《人是什么》。作者从哲学人类学的高度阐释什么是人,真正的人应该从他与他人的关系,与他物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等等多重关系之中去把握。我的推荐理由如下,第一,字里行间充满哲学的诗意和教育的智慧,是对于人性和教育的深刻洞察,其次布伯的视野非常广阔而又深邃,对于康德、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胡塞尔和舍勒诸多哲学家关于人类学的哲学思考和比较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关于教育实施的方向和路径,第三,他有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及其对美好未来的礼赞。作为教育者,我觉得这是一本必读书。

什么是自我教育,就是教育者在与被教育者之间发生对话关系的过程中,对话是一种转向,向对方的转向,对话的立场、思考的角度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这就是他者性的问题。当然,布伯用的词是“between”,也就是之间的意思,或许,这就是主体间性的概念。布伯上面这一段关于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话非常饶舌,夫子就用简单的几个词,“己欲立先立人”。不过,他阐释了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对于我非常有参照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