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2022-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康康的视野

今晚继续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第26章,为什么教师人人要写学生故事。

书中写道:

说起写学生故事,可能有教师认为,这只是班主任的“功课”、学科教师没有必要。这是错误的或者说有点短视的认识。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

(1)制度设计要求每一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人人都要有班主任工作经历。

事实上绝大多数教师内心并不情愿担任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量至少增加一倍,事务烦琐,要担负“无限责任”,但付出与收获不对等——经济上,班主任津贴低;精神上,缺乏激励和职业上升通道在大班额、学生顽劣、学生家长不积极配合、学校管理手段和评价机制单一等情势下,担任班主任增加的只有压力,成就感较低。

这些说的很实在。

为了将班主任工作安排下去,很多地方、学校出台规定,教师职称晋级必须有班主任工作经历。有的学校,甚至刚入职的教师就要担任班主任。

班主任因此成了必修工作,但现实生活中仍有某些厉害之人,占政策的空子,一天班主任没当过,弄一个相当于班主任工作的某中层工作,逃难班主任工作之人,也能当评上高级职称,甚至成为某骨干某学科带头人某名师。

(2)班级建设、学生成长引导等责任压于班主任一人的“班主任制”面临改革,班主任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是未来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人,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固定班级制的优势,很多学校,自发地对班主任制进行改革。其改革形态、名称各异,如导师制、辅导员制、班级组等,但核心都是让班主任从“一个人”发展成为“一个团队”,这个团队里,更多的是学科教师,还有学生家长、学生等。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班主任制“一人担责”的弊端,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还带动整个学校教育生态的改变。

(3)被割裂的“教书”与“育人”重新走向统一、融合的现实需要与时代趋势。

正由于有了专门司职管理、教育学生的班主任,学科教师就只管“教书”了;又随着知识传授与应试的压力不断加大,中小学里普遍出现“管理成分太多,教育往往不足”的现象,其后果就是学生不“听话”(事实上是是非不清、美丑不分,认知能力、规则意识、独立精神缺失)的情况在增多,良好的学习秩序和氛围难以保持,反而又影响“教书”。

现实的教学困境、“'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都在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提升育人能力。

很多教师恐惧课堂,说到底是搞不定课堂管理,所以教师实际上人人都面临着融洽师生关系、研究学生、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问题,而写学生故事,就让教师有了抓手、切入点。通过写学生故事,促进教师深入“发现”学生和沉淀思考,提升德育自觉,以及育人的智慧和能力。

写学生故事,有助于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指导者,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作者分析很到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