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摘抄5

2020-06-24  本文已影响0人  行走在灵魂深处

首先给大家解释一下重写规则的这个“规则”具体指的是什么。这里说的规则其实就是你在人际交往时抱有的一种心理预期。归根到底,所有的愤怒都是源于别人的行为和想法达不到你心里的设想,你感到失望,才因此而愤怒。

说了半天,那么到底什么是生存本能?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叫做大脑边缘系统。我们生理上的一些基本反应,被作为信号,传递到大脑边缘系统后,就会在这里促成一些非常原始的情感,比如愤怒、恐惧、快乐,等等。当我们遇到消极的事情时,大脑边缘系统会有不适感,就会形成负面情绪,为了结束不适,大脑要想方设法产生快感。这是一种需求,也就是马克·舍恩所说的生存本能。

可是马克·舍恩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不适设定点”,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忍受的不适程度,往往是相对固定的,焦虑长期积累,就会导致不适程度超过设定点,出现问题。

人类的生存本能,是在进化的早期形成的。那时候生存条件恶劣,一旦人感觉不适,就会有一些生存本能对应而生。这些本能特别敏感,如果食物不丰富,就会促使人拼命想找东西吃;缺少御寒手段,就会拼命生火、寻找衣服。随着文明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生存保障,食物供应很多,商品丰富,出行便捷。按理来说,与之相对应的生存本能应该消失,但它们保留在我们的大脑当中。而且奇怪的是,一种“舒适悖论”随之形成,也就是说,尽管生活中令人舒适的条件触手可得,但我们对不适因素却变得过度敏感,生存本能的忍耐程度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开始下降。

我们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把外部因素作为心理的参照标准,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究竟怎么想,这个过程被称为心理外化。

有一种心理反应,叫做心理匹配。它指的是,在两个不相干的活动或情景之间,形成因果关系。比如电视上播放一个画面,里面的人一边饮酒一边从事有趣活动,这就会让我们在两者间产生联系,觉得饮酒与快乐有关。广告商特别善于使用心理匹配,以此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

马克·舍恩认为,既然控制不了,那就尝试进行协调,让大脑皮质和大脑边缘系统平等地参与管理,去控制焦虑与不适感。这要应用到一种能力,马克·舍恩称之为双重感知能力,也就是获得双重的感官体验。比如说,当你站在沙滩上时,能同时感觉到海风的清爽与沙滩的柔软;再比如说,当你被蚊子叮咬时,即便有瘙痒感,也不会影响你同时微笑。这就是双重感知能力。我们在面临焦虑、恐惧的时候,判断容易绝对化,认为自己要么痛苦,要么不痛苦。但实际上,当我们觉得某个部位疼痛时,其他部位可能依然感觉舒适。所以,绝对化地去看待感官体验,就会做出极端反应。因此,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触发因素,比如堵车、排队,经常会让人愤怒、出汗,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念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