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滋味》第二章 为什么要“应地而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饮食的最终目的是“求和”,让身心达到一种和的状态。
如果水土不服,身体就容易出偏。就好像一个人走钢丝绳,走不好他就容易往下掉……
1.要吃就吃常食——本地方圆百里出产的食物
每个地域的人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你在哪里生活,就得适应当地的环境。偶尔尝鲜无碍。
2.水土不服怎么办
比如:到了外地,一吃东西,就不舒服,甚至上吐下泻。
可以先把当地的水煮开,泡一杯当地产的茶。这叫先“上堂问礼,入乡随俗”。
如果已经水土不服就要少食,尽快调整消和化的功能。
3.越吃新奇特的东西越耗元气
吃常食、吃家常饭消耗最少。
一般方圆百里的植物会养育出适合在此地生存的动物。
4.所有上瘾的东西都通神,比如北京的豆汁儿
5.同一种食物,出产季节不一样,对人的作用也不同。
比如笋,冬笋、春笋营养价值就不一样。冬笋特别肥厚,味道偏苦,入肾,滋补肾阴。
春笋入肝的,发散。很多人吃了会过敏,是因为把人体内的阴寒、湿浊透出来了。
6.任何食物都有营养,但不是任何食物都适合每个人吃
中医根据植物或动物生长的环境来判断它的属性——阴、阳、寒、热。
蘑菇:适合阴血不足,经常虚火、燥热、五心烦热、眼干、口干、鼻子干、阴道干涩等人吃。如果你阴寒内盛、体形较胖、阳气不足就不合适吃蘑菇。
人如果有“觉”,面对某些食物,身体会做出“我不能吃这个东西”的反应,甚至吃完就吐。但现在很多人是用“意识压制本能”一说某种东西营养价值高,就拼命地吃,有的甚至吃得一脸乌青、一脸黑斑。
7、风土人情不同,对植物影响不同。看它生长的环境就能判断阴阳☯︎
二、谁吃,什么时候吃,在什么心情下吃
1.饮食要讲究道、理、法、术、器
器:吃什么,饮食最低境界
术:食材怎么做
法:吃的方法。比如吃饭要细嚼慢咽
理:吃哪儿出产的东西
道:天道、天时,涉及通神。吃饭的心情最重要。
女性心情不好的时候,揉揉心包经上的膻中穴,就心情就会舒缓了。
现在的教育以谋生为主,它教我们掌握一门技术,然后给别人打工,虽然“成才了”但是却失去了自己的本性,会迷茫。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贵族教育,是教我们怎么生活的。我们学《饮食滋味》的目的是要达到怡口通心、怡口通神。
饮食的最高境界就是怡,吃东西吃好了就叫怡。曹操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2、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
吃好没有标准,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饮食,宁饥不饿。跟着自己的觉和感去吃喝。而不是到点吃。
饥的时候饭吃七分饱,特别吃到百分之七十,就要停了;饿的时候一定要吃好,少吃,也不能不吃。
饿了会伤心,可以吃点咸的点心、补心气的百合。
食物有偏性,想尽量消解它的负面影响,就要改变烹调的技术,擅用火、用水。
3.人生的美妙至境——自觉、自感、自悟
知是觉的第一个层次,先要知道。第二个层次是觉到,再高层次是感到。
恢复自觉的表现:饥饿点和饭点同步,与当令器官同步。想吃什么,要跟着自己的神走。
4.找到自己身体中潜藏的邪恶欲望,消除它们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吃了很多不该吃的东西。比如特别爱吃水果,其实是身体在警示你:痰浊、瘀血
现在很多营养过剩者辟谷养生。不提倡,不要走极端!当恢复了知觉,且每次吃饭都能控制住,身体就觉得很舒服。
为什么有些人好吃?因为高级精神享受很少,只有通过吃来寻找快感。
三、各种食物,自有老天给的不同能量
1.不同食物,并非只是营养含量不同的差别
中医认为,食物本身在神、气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看到了超乎于物质层次之上的东西——易、初、始、素。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食物划分为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矿物质等。
易”是空虚寂寥、无的阶段,揭示世界的本源;“初”是“气”产生的阶段;
“始”是“形”产生的阶段;
“素”是“质”产生的阶段。
天上飞的动物偏热;水里游的动物偏寒;陆地上跑的、吃草的、吃肉的动物,偏中性
我们在吃食物的同时,也同时把食材中的天、地、水的能量,也带到了身体里。
因此,爱吃鸡肉的人偏热好动;
爱吃猪肉的人偏冷、偏静、偏沉降。
2.让孩子少吃鸡肉
比如高烧、扁桃体发炎、多动症(挤眉弄眼、吐舌头、咬指甲)跟它有关,要适当地控制。
鸡容易在人体内煽风动火、引发气血上行,对小儿的纯阳之体的影响可能特别大。
3.成年人早醒是衰老的表现
成年人的睡眠问题:入睡难、睡眠浅,最痛苦是早醒,早醒是衰老的表现。比如,白天打瞌睡,晚上睡不着,或者觉少,三四点就起了。
早醒是阴血不足、阳气独亢,用滋阴、回神收敛的药,就能沉睡。肝血足,藏魂。
鸡是挑动肝血去斗、去打。现代人都是挑动自己的潜能,往外散得多,收敛少。
普通人想养生、补肾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
睡眠不好的人怎么办?
1)忌吃鸡肉,用一些酸、苦的药收敛,比如桑叶。桑叶得秋天金气,桑叶收敛肝气、肝血的功能特别强。
2)用钩藤,把肝魂收回来。睡眠质量提高,魂魄得到修养以后,人第二天就会觉得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