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巴掌日
闲来无事,电脑上溜溜达达,东瞅瞅西看看。偶尔看到,普天之下七七八八的节日里居然还有一个“国际不打小孩日”,也叫“无巴掌日”,即每年的4月30日。最初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在1998年4月30日发起,目的是声援体罚受害者,呼吁全社会重视儿童权利。目下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积极响应,其中包括我们中国。
感觉怪怪的。为嘛呢,一则意想不到,原本不只一小不拉素常不过的家务事嘛,倒有了专门的国际组织。二则自己这个“书呆子”型的家伙居然不知道。嘛叫“书呆子”型的家伙呢?自我定义是:论本事大小,论社会贡献,论赚钱能力,论嬉耍嬉耍,自个儿皆不如人,幸而还读了几本书,趴在电脑前的时候比人多一些,所知的乱七八糟自然也稍稍多那么一点点。
三则呢自个儿如今倒是大半生已然过去,十足的老汉一介,痴汉一个,但幼时也是个典型的倒霉蛋儿,受来自老爹的“棍棒教育”不止几十次,巴掌直接抡过来的时候那就更多了。现在想想,就算此小子天底下最没出息,最不受待见吧,那也是你的血脉传承呢,难道一点怜惜之情也没有?不可能吧?也就是说,于老爹,最后克制住了而没有对儿子形成暴力的时候更多。
为嘛早先有恁多的老子打儿子“事件”呢?说来也简单,一是当时子女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二是子女多,万一真由根本教育出点事,那不还有预备嘛——这话有点难听,但的的确确,彼时人的意识里真有这点意识在其中。不像眼下,子息少而又少,宠爱尚来不及呢,哪舍得来武的动硬的,给个嘎嘣脆?
记得小时老人们常有一句话挂在嘴上,说一户人家,老子打儿子,家风肯定错不了,管教严格呀。倘然反过来儿子打老子呢,这儿子的品行一定好不到哪去。如果闺女找女婿,对这种打父母的主儿(哪怕只一次)坚决不予考虑,直接排除准没错。不能不说,是有些道理的。笔者现在回忆起当初自己被老爹蛮力敲打的那些“家务事”,还是不能不承认老爹那些理由的合理性。你说一群男娃儿结伴窜至邻家的房顶厦坡上缘高趴低一顿疯玩;还基本是那群小不点儿,到野外给家养的兔子割草,却来了一场“跳井”(此“跳井”并非寻死,而是类似学校操场上的沙坑跳远,只是更具冒险和刺激,极度危险);依然是上那帮遭孽的小家伙,偷人家西瓜香瓜什么的·······结果却被看见者告诉暴脾气老爹,你说你这顿打少得了吗?不认真修理一番,怕老天爷都不答应。
不能不说,那些歇后语,像“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阴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那些老话儿,像“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出孝子,娇惯忤逆儿”,“牛要打,马要鞭,小娃娃不打要上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慈母多败儿”,“母亲打儿子,手里有分寸”,“打在儿身,疼在娘心”等等,其来历都有着不可忽略的现实性。
当然,打得太多太频繁,下手太狠也不行,甚至后果更糟糕。稍想一下都可知其负面效果,那会导致孩子胆小怕事,不敢出头,可能伴随社会交往障碍,形成“自闭症”。参与社会,具备正常的人情交往能力都大受影响。笔者的性格里,由此形成的种种能力欠缺,多方面的提不起,几乎都与幼时的挨打过多相关。
如果家长跟孩子提前约法三章,做些预判,具体告诉孩子触碰了什么底线就要挨打,具体怎么打,严厉警告之,利用“打”这个行为让孩子对触犯底线产生恐惧,促使他们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形成自觉和良好习惯,应该是一种蛮不错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