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及“第一所学校”
电视剧《都挺好》,是一部因为讨论度而形成话题效应的作品。
美国作家苏珊.福沃德在其著作《原生家庭》中这样打比方: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于是,有人从《都挺好》得出笼统而绝对的结论:“什么样的父母决定了什么样的儿女”,“原生有毒”,“父母皆祸害”……
然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既不是对必然成功的祝福,更不是生而平庸的诅咒。在真实的人的一生中,一切都是变量。
出身决定一切,本来是个伪命题。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是个真命题。学校教育要符合大概率人群的成长规律,而家庭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即为某个孩子量身定制。未来的竞争不是分数的竞争,而是个性的竞争,每一个得到全面发展而个性发展的人,才有机会享受人生出彩的机会。
但是,当下家庭教育却存在着“智育中心主义”的问题。家长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孩子学习文化和智力开发上,而忽略了孩子最本质的东西的培养,即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对性格的养成、对思维方式的训练等。正如卢梭指出的,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所以,最先要探讨的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什么,家长要明确自己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首先应该教给孩子的是做人之道。
精神性是人生的本质。人之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了对孩子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生命的关怀,缺乏对精神的关怀,这就使家庭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技术行为,只关注“知识”的学习,是把孩子当做“工具”而不是“人”来培养。孩子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种“工具”,家庭教育的大多数问题,也就从此产生了。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使命是促进孩子的品德培养和精神成长。
孩子个性的形成始于家庭,其全面发展始于家庭。家庭教育对孩子个性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家庭给予孩子个性的教育是习惯、性格、人性,并影响终身。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管控自己做应该做的事情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孩子的成功与否,实际上取决于自己能否管好自己,管住欲望。因此,优秀是一种习惯。但优秀的习惯不可能是一天培养起来的,而是日积月累,是言传身教,是从扣好孩子的第一粒扣子开始。家庭的特点和优势是生活和教育合二为一的,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而这些恰恰是塑造孩子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的关键因素。所谓“三观”,这也是一个家庭的烙印,也就是家风、家教。“三观”与我们日常的行为规范直接相关,也往往落实在其中,比如做事的认真态度,对各种规矩的遵守,按时上下学,不说谎,不作弊等等。
生命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成长,是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知识与学业只是成长的一部分,人格、能力、思想、道德同样需要发展,家庭要为孩子的生命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家长要特别重视家庭建设,一个健康的家庭才能成为孩子人生的好学校。父母要能担得起第一任老师的职责,就要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人生榜样。(19.03.26《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