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我实在看不了孩子受累——养娃记0170

2021-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年惡爸

点击上方“中年惡爸”,关注后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昨天的文章不够细致,今天这个文章的目标是想寻求自己,为什么会是不是想溺爱孩子的原因。至于溺爱的危害有很多文章,而了解溺爱和宠爱的区别,以及背后产生的原因,也许会更好让自己去陪伴孩子成长。才会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克制不住要去溺爱呢。尊重和溺爱,界限比一张纸薄多了——养娃记0169 补偿心理,夫妻关系不佳,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隔代亲。
文章有点长,估计要5分钟。

01 溺爱是怎么样的

细究下来,可以分成大包大揽,和无限纵容。大包大揽,什么都管,破坏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探索探究能力。错过所谓敏感期。理由当然也有,孩子受伤了,心疼。男孩子会学坏,不管不行,女孩子会受伤害,不跟着不行。
和同学交往,看看同学咋样,会不会把我孩子带坏了。
参加集体活动,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我得去看看。
纵容,宝贝不哭,什么都可以,破坏的是孩子的边界感。当然,也有理由,不能限制孩子的天性,抹杀孩子的创造性。纵容就天下唯我独尊,纵容意味着什么都要以我为中心。
某种意义上来说,最近某些圈子爆出来的,多少有些这方面的意思。

02 温柔的陷阱

10多年前,有一个同事是学单簧管的,算是比较冷门的乐器。从小开始练,算是童子功了。很多学校有乐队,但是练这个的不多。所以从小都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最后大学的学校一般,文化课弱了一些。
练习这个不多的原因,可能是太辛苦,嘴巴经常磨破,可能吹奏的乐器都有这个情况。
和他聊过,坚持了很多年,并不是因为喜欢,有点骑虎难下,沉没成本太高,也确实因为这个上了好学校。
但是毕业以后,就几乎没碰过,自己也很难主动拿起来吹,偶尔妈妈想听了,吹几首。妈妈觉得如果不是喜欢,为什么这么多年可以坚持下来呢。孩子喜欢吃香蕉,为什么非要让他吃苹果呢。这种情况看起来无伤大雅,也可以说苹果营养更好,背后是压制的情感,爆发是必然的。
短视频平台上,很多人标榜自己是孩子奴,大家也乐得看,实际上,深层角度去看,奴本身是一种负面情绪,只是不易察觉而已。缺一个爆发的机缘。

03 溺爱,看起来很伟大

孩子课外参加过一些项目,特别是体验课的时候,经常是妈妈鼓动爸爸下场干,很有意思的行为。不同心理学流派对这个事的看法会有区别。对于当事人来说,溺爱会看起来很伟大,也容易自我感动。我是你的父亲/母亲,我为你牺牲了我自己。我是一个伟大的家长。为了你,我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有些情况下会有意无意让孩子知道),我牺牲了社交,牺牲了自己的事业。这里很容易有一个逻辑上的误区。实际上,“我”给予的,是需要你认可,或者你回报的。所以,这种“给予”会很容易过度,成为孩子的负担,但是实际上是为了自己心安。而且很容易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04 溺爱其实是爱自己

一种流派认为,人的内心有2个自我,一个是内在小孩,一个是内在父母。
一般认为内在父母是对现实父母和理想父母的内化,就是我们自己做父母这个身份的状态。内在小孩是对童年体验的记忆和理想童年的内化。
这里很有意思的是,都有个理想状态。我的理解是理想状态是心向往之,身体很诚实,做不到的一种状态。通常我们不会去反思为什么自己做不到。溺爱就是内在小孩,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投射。说更直白点,就是想让自己的小孩,来达成自己没达成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是爱自己。
与其是满足孩子,不如说是满足自己。与其说是对孩子好,不如说是补偿对自己的爱。
这种爱也许就是童年缺失的那部分爱。外在表现就是什么都要给孩子最好的。培训班最好,学校最好,生活中各种用度最好。很容易会失去理性,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并自我感动。
凡此种种,背后隐藏的,是对儿时体验的恐惧,以及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带来的深深焦虑。

05 溺爱的源头

讨好型,只是借用这个名词。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会期待别人的肯定,为了获得这个肯定,开始讨好。它会走向一个反面,会隐藏得比较深一点。就是一定要帮助别人,并从帮助别人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并以此获得道德优越感。需要做的,是所谓无相布施,如果没让你帮助,别轻易出手。如果你要自己出手帮助了,也别老挂嘴上,弄不好还有无妄之灾。
冲孩子吼的时候内心得有多恐惧被人发现自己很弱——养娃记0156

因为婚姻关系中,负面情绪无法排解,所以所有关注点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就是“第三者”,还不是润滑剂,这个时候,孩子其实是工具人。某种程度上来说,看起来是爱孩子,实际上是逃避婚姻关系中,焦灼的部分。这也是很多夫妻关系的恶性循环。
随着孩子的长大,离开成为必然,这个时候,溺爱的父母,会陷入非常大的不安,于是强大的惯性,带着控制欲,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

觉得自己没做好,对不起孩子。早期事业繁忙,没顾上。婚姻关系不好,觉得对不起孩子。愧疚,自责。
有补偿心理,很容易会外化。逻辑自洽的地方,在于,我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让他受苦了。我不对。
那现在孩子想要点什么,我得拼命给。
作者刚刚开始带孩子的时候,有非常大的这种心理。
这里有个很重大的恶性循环,即孩子也觉得父母应该补偿自己。
在这种状况下,溺爱就很难破局了。

看起来是通过伟大的自我牺牲,来成就孩子。这里很有迷惑性。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是让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未竟事业。
实际上,和无相布施是一样的,我们本来是2个独立的个体,但是你非要强加给我你的理想。当然,这里也有很多案例,比如台球的,钢琴的等等。个中原因很难有普适性。
本质上,确实是自恋。无限制的给予=无限制的满足自己。

06 隔代亲

老人隔代亲,被很多年轻父母看成是洪水猛兽,认为自己努力养成的习惯,被老人轻易破坏了。观察下来,老人很大的一个诉求,是被需要。很多人会说,老人闲不下来,是个劳碌命,实际上深层的原因也就在这里。被需要的意思是说,我还有价值,我不希望成为累赘。被需要分解出来可以说是社会价值感和话语权的缺失,我的工作得不到认可,得不到肯定。进而在情感上,我有价值,我对社会有用。缺失了这个,老人内心是非常焦虑和空虚的。那么,这个时候,溺爱孩子就理所当然了。解决之道也就不言而喻了。宁可让老人忙一点,累一点,都是可以的。某种意义上说,让孩子干家务和让老人干家务,都是一样的道理。退休以后的老人,经济地位的缺失,很快就会造成话语权的丢失,具体来说,就是孩子不听老人言了。自己的经验不被认可了。这就造成极大的失落。但是在小孩身上,这种被崇拜的感觉又回来了。
解决之道,要让老人多参与,多咨询,多请教,并无不太妥。

07 溺爱的对立面

前面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溺爱不容易避免,不容易识别。但是并不是说不能去爱,恰恰是有很多不管不顾的家长。才让溺爱和宠爱,显得特别的难以区分。也才让溺爱变得很自然。所以常常西方的理念,是爱要大胆说出来。而我们似乎很含蓄,含蓄就是不对,人家西方说的,要说出来,是科学的。这显然有点过于肤浅,拿鸡毛当令箭了。
有一个说法,无条件的爱。从字面很好理解,不要对爱设限。似乎给溺爱拿来了理论依据了。
考试考好了,给你一个什么奖励。
乖了,给你一个拥抱。
等等,显得很吝啬。干嘛要等,现在就抱抱,现在就给爱的鼓励。有个例子特别好。也是我自己遇到的状况。
和孩子约定了玩游戏的时间。我们事先商量好,如果作业完成了,时间还足够,那么我们可以玩20分钟手机。到点了就关掉。(有些溺爱的家长是临时起意的,就是突然想到给孩子一个物质奖励,马上实施,另当别论)
到点了,孩子哭闹,不肯停。A有条件的爱:不要哭了,再哭就要打了。
B溺爱:宝贝别哭了,看吧看吧。如果有A阻止,就说影响心理健康。一直是取悦的状态。
C无条件的爱:我知道你想玩,但是我们约定过了哦。如果你很难过,你可以哭一会,我陪着你,等你停下来。然后和孩子一起平复。
这个无条件的爱,这段话的描述,会显得特别幼稚,也显得很官方,很书面化。我想,这大概也是很多育儿经无法推广的原因。
简单翻译一下:核心思想:温柔和简单步骤

当然,大部分溺爱的家长,做不到。

08 怎么办

其实前面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说,溺爱的焦点在父母身上。深刻意识到这点非常关键。也是后续所有动作的根本。
其次是有多大的动力和意愿去做这个事。教练—从一根神奇的魔法棒开始,假如,一切如你所愿……

内观是很难做到的,有一个说法,常人很难突破自己,是因为有一套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起心动念想要做点什么的时候,防御机制也就开启了。它的作用是避免我们胡思乱想,伤害自己,同时也限制了自我。

09 养娃碎碎念

昨天晚上知道今天是网课,莫名其妙不肯睡,抓也抓不住。

参考资料

image image image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中学阶段,叛逆的萌芽已经越发明显,许多看起来无法接受的缺点,拖沓,拖拉,信心不足,情绪管理不善,丢三落四,凡此种种,一应俱全。我似乎慢慢把一手好牌给打坏了。不管如何,还是希望尝试着记录这段经历,聊以慰藉,抚慰余生。

image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