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去了哪里,活着是为了什么
1.
哈里又回到了他乡。
死人队伍还是那么长,有人在发闹骚,抱怨死得太早;有人觉得生前过得不赖,也该死了。
阿瑟终于等到了妈妈。他完成了未完成的事。
哈里决定,和他们一起去天蓝色的彼岸。
天蓝色的彼岸那一边究竟有什么?没人清楚。
阿瑟的妈妈讲,那更像是再次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一片叶子落到土地,再次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他乡的尽头,无比辉煌的太阳永不落下。
太阳下面是蔚蓝、清澈、辽阔的海洋。那不是地球的海洋,那不是水,是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
一旦跳下去,死人就成为蔚蓝色大海的一部分,去组成新的思想,成为新的人类。
哈里说,不必害怕死亡,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人们早晚有一天都会加入。
海洋就在脚下。哈里到了。
2.
如果真有哈里,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哈里已经成为的一部分。
有哲学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是造物主,或者说每个人都是造物主的一部分。
如果一切都是造物主造来的,么人的思维体现的就是造物主的思维,当然我们就是造物主的一部分,否则怎么确保我们完全按照造物主的意志存在?
我是唯物主义者。
这个哲学观点的论述逻辑,我认为还是有道理。前提是造物主是否存在,这是另一个问题。
《天蓝色的彼岸》读完了,女儿也读完了。她读的下一本书是《孙悟空在我们村里》,学校指定的儿童书籍,我没有考虑共读。期待下一本共读书目。
我问她书读完有什么感受,或者说启发?
她讲了四点。一是骑自行车过马路一定要小心,否则会像哈里一样被撞死。二是哈里太惨了。三是猫能看见哈里的鬼魂(幽灵),人却看不见很奇怪。四是排队需要那么久吗,太麻烦了。
我认为她还是很有收获的。对父母来说,孩子懂得过马路安全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会学习和考试。
很明显,她不懂“启发”是什么意思。她记住的是感兴趣的故事情节。
通过这个事,我在育儿心得上有很有些启发。那就是不要试图去给孩子讲道理,她们关心的只是故事。
做父母挺难的,自以为苦口婆心讲了一大堆,想给孩子植入一些道理或者说思想,其实都是无用功。
思想或者说道理,只能靠孩子自己逐步去领悟吸收。那是一瞬间的过程,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经历了什么之后,是不可能被计划和安排的。
所以,不要试图给孩子灌输什么。徒劳无功。
但是,读过的书总有一天会变成人的财富,这绝对不假,还是要鼓励孩子多读书。
有一天当她开窍或者领悟,她会因为她读过的某本书感到高兴,如果那本书恰好是你和她一起读的,那么你一定会感到庆幸。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
3.
聊一聊死亡。
小时候在老家,村里有人死了,我总感到害怕,主要是怕鬼魂。在山里面走夜路,总担心后面有一双手莫名地伸过来抓我。
通往村小学的路好几里地,每过一段时间,路边都会添新坟。从旁边路过,心里极度害怕,必定会加快速度,但还要故作镇定。
现在回想,那真是梦魇一般的经历。
中学时候,我不再害怕鬼魂或者坟墓了。那个时候,开始思考自己有一天也要面对死亡,又是另一种恐惧。
死亡意味着什么?死是怎样的过程?死后是什么状态?死后去了哪里?
这些问题,一段时间让我很惶恐。
惶恐,来自于对于死亡的未知。最大的惶恐,来自于对活着的留恋,心想几百年后人类社会必定特别发达,可惜我们看不到,心有不甘。
据说,国外开始研究如何把人冷冻起来,用科学手段让生命暂时中止,等几百年后再唤醒,就跟冬眠一样。
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性,但想想确实也很值得憧憬。
即将不惑之年,对于死亡也就不再恐惧了。
有一天午后,喝了点小酒,坐在阳台边晒着太阳,突然又想到死这个命题。心里豁然开朗,对它一点不恐惧,心想如果此刻让我死去不再醒来,我觉得也没什么可怕的。
前提是,不要痛苦的死去。作为学法律者,这也是我赞成安乐死的原因之一。
可是,转念一想,不行啊,我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父母、妻子、孩子家人们需要我,我得去为他们生活,没有了我他们多伤心,多辛苦啊,不能。
到这时,就很认同那句话了,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我们必须得好好活着,努力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这才是生命的本来意义。
如果活着是为了自己,假如这个地球只有你一个人,估计没有人愿意活着。
他人的存在,尤其是亲人的存在,让我们感知到了存在的意义,也赋予了我们活着的价值。
随着年龄增长,见过了太多次死亡,深刻理解对死者而言,死亡确实是解脱。他们承担了太多的辛苦,累了。
死后去往天蓝色的彼岸,多美的想象啊。
当身边的人死去,知道他们到了天蓝色的彼岸,我们就会平和很多,不会过多担心。知道要去的地方是天蓝色的彼岸,我们有一天面对死亡也会很平静。
《天蓝色的彼岸》这本畅销书,值得推荐给更多的人去阅读。他给人温暖,给人勇气;给人以安慰,给人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