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屋推文上热门(千万赞三)国学与传统文化

贪婪终究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

2019-05-31  本文已影响5人  木棉MoMian

每个人都具有贪婪的一面,也有无私的另一面,这是一个铮铮不变的事实,然而人有贪心到底是好还是坏呢?绝大多数人认为,人有贪心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又很难做到没有贪心;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人有贪心很正常,试问谁没有贪心呢?只要是个人就会有贪心,只是贪心的程度大小不同罢了。有的人贪钱,有的人贪权,有的人贪色,各不相同,但不管贪什么,都是贪。只要还有贪心在,人的烦恼就不会断除。

一些智者则认为,贪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导致人类自身陷入一种困境之中,其原因在于,人类无法有效把控贪心的发展程度,就像人要吃饭,今天有鸡吃已经很好了,明天还想吃天鹅肉,后天还想吃豹子胆,如果不能有效把控人的贪心欲念,止其芒盲放大,人类则会因贪心的放大而造下不可弥补的过失和罪业,当然最大的问题是,道理大多都懂,做起来很难!

其实,在整个人类的演变和进程中,不论是过了几千年或者更长久的时间,仍然有很多人对此有着不可知的迷惑和茫然。回顾历史,那些曾满怀壮志的英雄豪杰们,是胜在哪里,又败在何方?那些富甲一方的贵族,高管,各行各业的人们,是如何在贪婪中混的风生水起,又如何因贪心的放大而走入败局。贪,到底会带给人类幸福平安,还是会带给人类灾难和厄运呢?让我们通过现实的生活,通过实实在在的例子,去观察、思维、解读,这贪婪之中的变相法则。

什么是人性?

古人曾拿人性是善是恶来进行辩论,争论了几千年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有人认为人性是恶的,有人则认为人性是善的,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在很多人的眼中,人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但是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能让人很满意,而在智者的眼里,如何放下我执比辩论更有实义。

《三字经》的开篇,道出了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说法,它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善”的说法,恰似与老子说道一样,无以为名,强名曰道,同出一辙。若是以阴阳对立学说,以世间善恶来定论,则是对人性的一种误解。

百年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能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在能量转换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恒定不变的。依照佛的说法,众生皆有佛性,并且佛性是不灭的。爱因斯坦所说的能量,也就是佛说的佛性;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切物质,也就是佛说的众生。时代不同,说法不同而已,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东西。既然众生的本性是一种能量,也就是无形无相,无所能又无所不能的常态,那么可以用世间的善恶分别来评定它吗?显然这样并不科学。

在一个漆黑的房间,把夜明珠用黑布遮盖,此时人们就无法见到夜明珠的光芒,一旦拿下这块黑布,夜明珠的光芒就会照亮黑暗,人性就像这夜明珠,而这块黑布常常被智者认为是身心的“尘埃”,一旦我们将尘埃扫除,擦拭干净,那自性的光芒就会显露。贪婪只是人类沾染的习气,修行人每天在干什么呢?其实,就是在扫尘除垢,一旦尘埃被扫净,自性之光就会显露,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明心见性。佛家的说法,人只要断除了贪嗔痴,就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成就罗汉果位。如果贪嗔痴不断,在世间讲道德高尚的是圣人,贤人,善人等等都还是有贪嗔痴的。

贪婪的本质是什么?

在日常的生活中,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并不算贪婪,但这样的说法并不圆满,人有欲望就有贪心,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罢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要保障最低的生活所需,即便有一点贪心也很正常。由于人们的福报各不相同,所享受的世间待遇也不一样,有的人天天大鱼大肉,有的人则是艰难度日,过度的享乐,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则是贪婪。有的人贪色,有的人贪吃、贪睡,有的人贪权财名利,贪心本就是痛苦烦恼的根源,如果不有效把控贪欲,它会带给人们的终究是苦果。贪,本就是像毒一样,如果利用的不好,人就会被毒所染,搞不好就自食其毒。如果是为了利益别人,而产生的“贪”,则是一种方便行为。贪心无好坏,用的好,就会产生好效果,用的不好,就会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导致贪心出现的,是人的妄心妄念,人一旦有了妄心妄念,就像夜明珠上的那层黑布一样,就会沾染上尘埃,尘埃就会导致人的根本无明,什么都不知,眼睛看不见任何东西,恰如一片黑暗,见不到光明。

如何有效对治贪婪?

对治贪婪如同医者疗病,方法也是层出不穷,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从佛法的角度看,人要断除贪心欲望,首先要严守清规戒律,戒律就像是自我保护的圈圈,人在圈内才会被保护,跳出圈外就会沾染习气,蚕食禁果。其次找一个方法长期训练自己,人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磨合自己的个性习气,才能逐渐的清洗身心所沾染的尘埃,所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人天天都在跟自己的贪心欲念做斗争,一日两日,一年两年,三十年,甚至是多生多世,从未停止过。

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呢?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说的是众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因缘和喜好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有些人选择念咒,有些人选择读诵经典,有些人选择打坐,各种不同方法都可以,只要坚持一个方法长期熏修,势必会有惊人的收获,相信尘埃终究会被擦拭干净。

我是如何对治自己的贪心呢?贪的另一面是舍,舍去一切,则贪心就会消除,但人做不到什么都能舍得下,自己不用的,不值钱的舍去可以做到,但价值昂贵的物品要舍去,就心有余悸了,这还是身外之物呢,我们况且都难以做到,如果真的要做到心上放下了,那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我曾花了很多年去训练自己,为了调服自己的内心不执着于物欲,常常拿身外之物作为训练自己的筹码,先是拿自己的比如衣服,书籍,以及任何东西,去布施给需要的人,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是钱财还是物品,都从小不断扩大,先一次两次的做,在不断的坚持做,其实,在做的过程中,我们舍去的是物质或者精神,而得到的却是满满的正能量。我们发现,我越是舍去,我获得的喜悦就越多,我们帮助别人越多,我们获得的精神境界就越高,所以最终的受益者,不仅是那些被帮助的人,还有我们自己。

所以,从零开始吧,布施一个微笑给别人,也能让人获得温暖。一句贴心的话,鼓励的话,能让低沉的人扭转困境。一件衣服,能给穷苦的孩子避寒增暖……

贪婪终究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纵观历史,无论是个人,家族,还是王朝,终归都是因贪婪而走向失败和灭亡,无一例外。无论是贪什么,都是相上的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很多人都知道清朝的两个大官,纪晓岚与和珅。纪晓岚是清官,和珅是贪官,而且是天下第一大贪,权高位重,富可敌国。但是这样的头号大贪官,为什么乾隆爷一直留在身边,而没有杀他呢?乾隆爷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清官,有些事可以办,有些事办不了。贪官,什么事都可以办。”这就是区别。为了平衡政局,即便是贪官也要用,水清则无鱼,人没有利益,没有点甜头,就不会太甘心做事,没有动力。所以在乾隆执政时并没有因此杀他,但他很清楚,和珅是一个大贪官。最后他把刀留给了他的儿子嘉庆帝。嘉庆四年正月,乾隆驾崩。正月十三日,嘉庆帝就开始清算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等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样贪婪,终究是给自己带来不可改变的灾难。

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它被人们称颂为《博伽梵歌》。大约在五千年前,主奎师那向他的奉献者朋友阿尔诸纳讲述了《博伽梵歌》。他们的对话成为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宗教和哲学对话之一,是在战争即将开始前进行的。这场自相残杀的大战,发生在兑塔瓦施陀的一百个儿子和他们的堂兄弟潘达瓦兄弟,潘杜的儿子之间。这是一个家族因王权的争夺,而导致的一场毁灭性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长辈,朋友,宗亲眷属,士兵等等都卷入了这场争斗之中,由于主奎师那的亲自指导,而最终使得正义一方获得胜利,这场战争两败俱伤,死伤无数,史为空前绝后。失败的一方终究是因贪婪而导致最终的失败,王朝覆灭,新的时代来临。

在《圣经》的创世纪中,有这样的描述,上帝告诉亚当和夏娃,伊甸园中的各种果子你们都可以吃,唯“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可吃、也不可摸”,否则便会死。亚当和夏娃被魔鬼(蛇)的引诱,不顾上帝的叮嘱偷吃了禁果,上帝便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偷食禁果被认为是人类的原罪及一切罪恶的开端。

这个果子就是被人们常说的“禁果”这个禁果真的是树上的果子吗?圣人们总是拿万物作为一种讲法的参照物,种种譬喻来形容某一种境界,来启发世人的心智。而被称为“禁果”的果子,则被譬喻成人的妄心妄念,人一旦有了妄心妄念,就有了分别心,七情六欲,贪嗔痴,于人而言这恰恰就是“禁果”。

圣经中还有很多的警告,告诉人们不要屈服于贪婪并渴望财富。耶稣曾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路加福音)。贪婪的人是无法知足的。通常情况下,得到的越多,想要的就更多。而人类的烦恼和痛苦,恰恰都是因为具有贪心而造成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要断除贪嗔痴,才能令其生活幸福美满。所以,人们应该从自身下手,从心入手,来观照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需要一个适可而止的度。

贪心就像夜明珠上遮盖的黑布,是后天被沾染上的尘埃习气,只要我们从心入手,从自身下手,来观照生活中的一切人物事相,不断的反省并超越自己,终有一日,尘埃扫净,自性光明便会显露。

备注: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与本文作者联系删除,带来不便,请多多原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