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
必修1现代诗单元讲完了,三首诗,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同学们普遍容易被《雨巷》和《再别康桥》感染,因为诗歌的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无论是结构还是音律还是内涵都很容易触动中学生的内心。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不为很多学生喜欢,因为第一是长,第二是美感不够,并没有很多优美的句子,第三是不押韵,读起来并不上口。
我不想让学生只是接触唯美的,个人色彩比较浓的诗歌。戴望舒和徐志摩的诗歌的内涵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中学生明白艾青诗歌的价值呢,我采取的是朗诵的方式。我自己读到第八节的时候,内心的情感是汹涌的。在网上搜到名家朗诵的视频后,我大概的划分了一下诗歌的节奏,到班上先让其他同学朗诵,他们并不能表现好。然后是我自己朗诵,我知道我的声音对他们是有触动的,因为全班同学都很安静。读完后,同学们的掌声持续了十几秒。以前我没有这样读过的,从教十年了,第一次敢于认真的投入的读诗,并以此方式感染学生。我觉得这比我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授有效多了。
在总结单元的课上,我问同学们凭直觉喜欢哪些诗歌,一大半的同学喜欢《雨巷》和《再别康桥》,原因很简单,读起来就感觉美。我告诉同学们,你们的感觉没错,这两首诗歌是唯美的,就像化了妆的女子站在你面前微笑一样。但诗歌的境界是有大小的,诗人的情感是多样的。唯美的诗歌虽好,但毕竟是局限于个人的世界,与外界的世界关联不大,很难真正撞击我们的心灵。年轻的学子又容易为唯美的词语和韵律迷惑,觉得好诗就是《雨巷》和《再别康桥》这样的。如果我们语文老师也是这样认为,那学生恐怕只能取法乎中,只得其下了。
我很高兴编者在读本中除了选唯美的徐志摩的《我有一个恋爱》之外还选了一首北岛的《结局或是开始》,北岛的诗注定是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的。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化了妆的女子,而是素颜的,端庄的,不带笑意的。我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读一句,讲解一句,到下课了也只解读了一半。我看到了同学们眼中的光,这个光不是因为有优美的句子,不是因为有好的节奏和韵律,而是因为字里行间隐藏的思想和良知,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对人性的思考。我知道这样的诗句经过我解释之后在他们的心中一定会留下些许印象,这也许会是一颗种子,以后如果有了适当的土壤,会长成参天大树。他们应该会认同我的观点:真正的好诗是能够撞击我们心灵的,文字、节奏和韵律再好,如果没有撞击人心的力量恐怕也算不得好诗。其实戴望舒先生自己后来对自己的《雨巷》也是不以为然的,颇有悔其少作的意思。徐志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除了形式的美之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实在是不足为训的。
高中阶段的诗歌太少了,仅此三首而已,如果我们语文老师仅仅带着学生停留在唯美的诗歌上,学生日后对诗歌的理解恐怕会大打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