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的童年
我们路过一家久无人居的老房子,房子门窗紧闭,窗户的玻璃上从里面贴上了报纸,发黄的报纸上标示着九十年代的日期。不过这些我们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吸引我们注意的是这座院子墙角的一堆瓦片。
房子是农村常见的大瓦房,屋脊上俏立着说不出名字的鸟型金属饰物,一片片灰黑的瓦片如鳞片般贴在房顶上。院子里的瓦片大概是瓦(wa四声)房时剩下的。院子在紧挨着一条道路的低处,我们轻而易举地从路边爬了下去。
几十片灰瓦堆放在角落里,有一些已经碎裂散落在地。
“我们捡点瓦片回去‘磨轱辘’吧”。同行的人根本不知道我口中的“磨轱辘”是什么意思,不过儿童间的传授从来都是“同做而学”。
伙伴们照着我的样子捡了几片瓦。我没忘叮嘱“别拿整片的”。见大家疑惑不解,我解释道:“拿整的会挨骂”。
“挨骂”就像是儿童心中的神明,“挨打”则是神上之神。有拿了完整瓦片的人忙乖乖地将其放下,重新捡取碎瓦。
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往了我家院墙外,墙外堆放着留作“盖房子”用的从河里捞出的石头。有较大平面的石头被平稳地放在门口留做座椅。我们几个人围着这现成的石头桌子开始动工。
首先用尖石头在瓦片上划出一个个近似的圆形,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我尽量优地规划圆形的分布,以充分地利用着稀少的瓦片资源。此时没有任何的互相指导,每个人都按照心中合适的大小规划着自己的瓦片。有的人将一片瓦只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其他人见了便劝他,结果自然是不奏效。
接下来将圆形周围的部分用石头砸掉,烧制的瓦片在花岗岩卵石面前不堪一击,露出了青黑色的断面,全然不似表面的灰白,这种肃穆的颜色令人欣喜。各人的手法不一,有人将自己的瓦片砸过分了,原来规划的圆形被拦腰裂成了两半。
一个棱棱角角的近圆形瓦片砸好了,接下来要在石桌上打磨尖角。这真是个苦功夫。尖角都被打磨成圆角以后,还要将各个圆角打磨,最终形成统一的一个大圆。此时没有了争吵和辩论,只有哗哗的摩擦声。有人觉得石头桌子不适合打磨,便去寻找新的摩擦面。
圆形的瓦片终于磨好了,不过实际上这片瓦还不是希望中的圆柱体,瓦片通常呈柱面型,所以我们还需要继续打磨两个曲面,凹的面要把边缘磨的和中央一样高度,凸 的面要把中央磨的和边缘一样高度。一边打磨还要一边观察,防止两个平面不互相平行。
经历了不知多少时间,一个圆盘一样的瓦片终于磨好了,等手慢的磨好以后,手快的已经磨了两三个。我家院墙外就是马路,马路旁边就是小河,一帮人蜂拥着拿着瓦片到河里去,冲洗上面的灰浆。
一帮欢快的儿童在马路上兴奋地奔跑着,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兴奋,在他们前面,是正在路上滚动的瓦片,有大有小,有直线行走的有容易拐弯的。瓦片停下了,捡起来接着滚出,追逐。
天黑了回到家里,把宝贝的瓦片存放起来。一边吃饭一遍听大人抱怨,外面的石头上不知被谁弄了一堆石头和碎瓦,闯了祸不敢吭声只是大口扒拉米饭。晚上揣着对“偷瓦片”的不安和对“溜瓦片”的兴奋入眠。
遇到新的事物,瓦片便被遗忘了,不甚珍贵的瓦片,被大人们随手抛进河里。石桌子上的碎瓦被拨到石头下面,石头上接着坐着乘凉的人。打磨瓦片留下的瓦灰被雨水冲走。老房子不再有人问津,整瓦或碎瓦依然都无人问津。
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发现了一片圆形的瓦,顺手在水泥路面上将其抛出,溜圆的瓦片在平整的路面上平稳地滚出好远。没有人追逐,没有人拾取,瓦片碰到一粒沙子拐了弯,穿过路边的野草,撞在河沿的水泥坝墙上。
碎了。
注:
1.“骨碌”就是滚动的意思。能滚动的圆形物体被称之为“轱辘”。二者同音,理解gulu这个音既能是动词也能是名词即可,无需细分。
2.本文标题为暂定。将可能为:《滚》这一卷中的《摩擦与翻滚》这一章。
3.评论文为《碎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