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丁卫军《春》

2024-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清芷修仙

一、朗读一以贯之,读出春天的盎然

丁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围绕朗读展开,作为新授课,开篇还是要熟悉课文内容和文章结构。丁老师由写春的诗句引入课文,接着抛出两个问题: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想一想作者写了写了关于春天的几幅图画。这两个问题为下面即将展开的“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好了铺垫,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的引导直奔课文主要内容。省略了常规课堂的生字、作者简介等等冗余的环节。

学生读完课文后,丁老师出示刚才的问题,得出文章感情基调,以及课文写的五副图画。那么文章的第一二段、结尾段如何处理。丁老师让学生读开头和结尾。重点指导开头段要读出盼望春天的喜悦、急切;结尾段三个排比句式要层层递进,语气要渐渐增强。顺着朗读指导顺势引出,课文第一段写盼春,最后一段颂春,第二段概括性的描写春天。

这一部分作为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思路干练,没有旁逸斜出。丁老师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进行小结,比如出示课文思维导图。明细课文的结构。

接着进入重要的环节:指导朗读。丁老师要求学生试读二三两自然段。重点指导“春草图”的第一句。问题是:请你评价朗读?追问,你关注到了那些词语?学生回到关注到偷偷、嫩嫩等词语,丁老师教师展示了自己的赏析。然后出示第三段的改写,改写式朗读,感受短句营造的欢快氛围。老师知道朗读语气,读得轻快、轻松、欢快而轻柔。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具有诗歌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当做诗歌来歌咏。

分行排列,请学生朗读。分层后,第三自然段就呈现出层次清晰的效果,第一层是点的描写,想象;第二层是面的描写,写草的茂盛;第三层写小孩子在草地上的活动;最后写总体的感觉。

此处的设计体现了丁老师的名师气象,在普通的朗读中,通过改写朗读体会长短句营造的叙事、抒情的氛围差异;散文改诗行的变式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欢喜,体验春草的美好,同事非常清晰自然地展现了本段的层次脉络,直观感受到了段落构成的精巧。

关于春花图的赏析

要求按照赏析春草图的方法朗读春画图,

请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老师顺利成长问:为什么?学生答出草的特点。

接着丁老师改写比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句式、感情基调的变化。

春草图的赏析就用了与林斤澜《春风》中的对比,风的特点就很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丁老师的设计围绕朗读展开,以朗读赏析为抓手,通过不断地变式来促进朗读,变换课堂节奏,制造朗读的新鲜感。


二、跟着名师学高招:技法,推特出新,有创意

1.文句变诗行

将散文句式改成诗行的形式,让学生朗读,虽然只是形式上的细小变化,但整饬有力,富有韵律美。还清晰地显示了段落构成的思路,结构层次的,非常精美,一举两得。

2.原文变改文

为了让学生体会原文短句子、叠词表达出的欢快情绪,作者喜悦的情感,丁老师在不改变原来意思的情况下,在原文的基础上做了改动,把句子变长。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原文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另一种改写是将原文没有说出的话,或者隐含的合理想象展现出来,通过朗读,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原文的情感或者某个特别有变现力的词语。

3.课文和课内外作品经典语段的勾连比较

联系《紫藤萝瀑布》读出热闹。这里借用的段落和原文的关联仅仅是要读出热闹的语气,关联点有些肤浅,即使不用勾连学生也能感觉到热闹。这里可以比较两文都用了拟人手法,请你也为《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添一句话。这样学生就动起来了,丁老师再出示自己的改写让学生朗读,体会出闹。方法是:通过想象填补空白,加深阅读的体验。


三、丁老师这堂课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环节没有点名课文的结构,本文结构精巧,严谨完整,应该点到。

2.本文以朗读贯穿,但是丁老师在朗读指导中没有使用朗读中专业术语,重音、停连、声调、感情基调、停顿等。提问是:要关注那些词语,为什么?在对朗读做评价师也没有就朗读评价,而是说读得有生机之类的。

3.对于朗读和赏析的方法并没有总结。

4.在课文总结是,既然本文主要是朗读指导,就应该围绕朗读来总结。而丁老师总结到了发现春之美、发现情之美、发现语言美上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