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散文集

尘世间

2023-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流萤edu

这篇文章,我想回答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悉达多在沙门顿悟后,非要重尘世呢?这个其实我在阅读第一遍的时候,就留下的问题。第2遍和第3遍阅读,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还在追问这个问题。这次,对这个问题,似乎有了一些理解。

悉达多出身其实是非常高贵的,生活也应该是非常优越的,受到的教育也是非常好的。当他想寻找自己的阿特曼时,离开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际上,三年多沙门生活,他清晰的看到了做沙门依旧无法找到永恒的阿特曼。他认为需要去认识自己,这才是办法。可是为什么得才用回到尘世间的方法呢?为什么不能直接跳过尘世间这段,直接过渡到河边摆渡的那段日子呢?

我现在的理解是:他得理解普通人,他得理解尘世间到底是什么,才能做出真正的选择。

不管是他青少年时代的家庭、教育也好,还是他的沙门生活也好,他其实与普通人、与滚滚红尘相去甚远。没有经历过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柴米油盐的日子,他的经历就始终缺了一块。他不能懂得普通人的尘世生活,也就无法真正判断出这样的生活是否真的值得过,也无法判断是否能在这样的尘世中找到自己。因此,缺少这段经历,他就是不完整的。

他从与迦摩罗的相遇开始,到与学习经商、把经商当游戏,再到彻底参与到尘世生活中,最后几近自杀时顿悟,放弃了尘世间的一切。在尘世中,他经历了纵情情欲,经历了巨富,经历了巨赌。他自己觉得,所有的荒淫无耻愚蠢的行为,他都经历过。这段尘世间的生活,他其实是一步步远离自己过往的教育,远离沙门的生活;在他依旧跟世人不同时,他没有醒悟过来;而在他彻底沦为世人时,真正醒来。

我在想,乔文达之所以最后没有顿悟,就是因为他跟随古鲁、持修戒律,从未真正理解过生活到底是什么,他所有的选择都是在他的戒律下进行的。他的修习其实就形成了一个滤镜,他带着滤镜看世界,所以无法真正认识世界,也无法真正认识自己。所以乔文达在河岸守候了自杀后醒来的悉达多一夜,却认不出他来;最后在河岸边遇见悉达多,还是认不出他来。但悉达多却可以一眼认出自己的老朋友来,不因他的衣着和外表的变化。

悉达多的经历,让他学会了保持一种彻底开放的态度,全然觉醒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经历了尘世间的一切,他理解了世人,理解了世人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有了理解,才有真正的慈悲;有了理解,才会有真正的选择。

这让我想到,为什么我们往往要到40岁左右,才会开始追问人生的意义,才会开始修习自己的内心。40岁,我们经历了原生家庭,经历婚姻家庭,经历了自己的小家庭;我们事业基本稳定,有了一定的财富。尘世间该经历的一切,人生中该走的弯路,我们都走了一遍。剩下的,就是去等待自己一步步的衰老并走向死亡了。正是这样的尘世生活,我们对自己的理解会更多一些,对他人的理解会更多一些。有了这些尘世的理解,我们才会更想去理解自己,寻找那个真正的自己。所以孔子讲“四十而不惑”是非常有道理的。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常常想让孩子少走弯路,直接用最快的速度达到目标。但其实是,我们让孩子们放弃了经历的机会。没有经历,就不会有真正的理解。所以,该让孩子们走弯路的地方,就让他们走吧,所有的弯路都是最好的到达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