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思维的形成过程及对生活的影响
大家经常说无知者无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阶段,那是一种自由的、率真的状态。今年最大的一个心态变化是减少了随性与感性,增加了理性与研究型思维。
1.研究型思维
生活中做一些大的决策时需要理性、分析。做一些小的决策需要感性、直觉。研究型思维是在做大的决策的时候引入更多实证及分析过程来帮助自己做判断。
2.研究型思维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去负责,当没有钱请专业的人时只能通过学习把空缺的知识体系补充进来这是我毕业后最深的体会。因为没有钱所以只能用自己的时间去学习。
毕业后在准备婚礼、给爸妈买保险、看房子(没有钱,只能看 呜呜呜)、学习膳食营养等都是需要研究的。我引入了各种量表来作决策,赤裸裸的数据是最能告诉我事实的(DATA will tell)。做的决策更加可靠,但是学习的过程是很辛苦的,忙完一件事情都感觉身体被掏空。于是在这样的付出与修养生息之间迭代,两个人勤奋的小日子逐渐过起来了。
3.研究型思维如何养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筛选、过滤掉一些主观的、偏激的观点后得到结论是多么重要。信息是可以公平获取的,但是发声者却各怀鬼胎。媒体的发声都主动或者被迫代表着一些利益团体,信息甄别能力比信息获取能力更重要。我们首先应该拓展信息渠道,其次提高信息甄别能力。
扩展信息获取渠道
去年我经常刷微博,疫情期间我反思了行为模式,获取信息途径太单一了,因此卸载微博转战其他平台,比如得到与b站。对比后发现微博戾气太重,太带节奏。阶段性打破自己的行为模式,走出舒适圈,你会看到惊喜的。通过得到app我听了一些电子书与邵恒头条,通过b站我获取了很多知识(哇哦,因为我不是二次元的,借助b站达到了save time的目的,跟着学做饭、跳zumba、学spring-boot等视频课程,此前我是一个运动废柴)。此外,我还买了一些书来系统化补充专业与生活知识。当信息渠道拓展后才发现之前的世界有多小。阶段性反思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否有限制,先把盘子做大。
提高信息甄别能力
信息甄别能力是我们尤其要关注的,尤其是一些观点类报道,能够做到客观科学太重要了。而信息是否客观与利益及出发点密切相关。给大家举一个栗子,我最近买保险接触到了理财师以及第三方保险机构。在给家人配置保险的过程中我们是最用心的但是也是最不专业的,只和一位或者一个公司的理财师沟通会有信息壁垒,于是在做大上面盘子的基础上(比如借助知乎、测评软件、保险测评对比文章、第三方机构等)甄别客观的信息做出理性判断。
借助数据模型分析
数据是最赤裸裸的,在不造假的前提下它可以告诉我们真相。强大的excel工具可以帮我们科学管理生活日程,画图工具帮我们理清思绪。拍婚纱照的时候我收集了150M的excel来梳理婚纱风格,买保险看房子的时候都梳理了excel表来明确需求。此外,我经常在笔记本画各种模型,奈何手残画的不够美观,但是足够帮我梳理思绪。大家有画画的app评论区分享给我吧(在线求app)。
Best wishes
朋友圈看到的图,不谋而合。
——-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