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与态度转变 | 李克富思维训练营44/90

2018-08-09  本文已影响90人  清晓视野

咨询师通过类比的方式力争将“每个人的最低睡眠需要不同”这一事实或理念强行植入求助者心中的目的是什么呢?

改变求助者对失眠这一现象的态度,确切地说,是改变态度中的某些认知成分,以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从而消除心理压力,消除不愉快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让求助者知道,每个人的睡眠需要不一样,从而使他改变“我睡眠不够”的看法,能够减轻压力,消除焦虑和担忧。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失调认知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失调的认知成分多于协调的认知成分,则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四种原因:一是逻辑的矛盾,如水应该在零度时结冰,但个体却看到水在30度时还未融化;二是文化价值的冲突,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中被接受,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可思议,如西方的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甚至以长辈的名字作为孩子的名字,并把这视为荣耀,而我们中国人则讲究避讳;三是观念的矛盾,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观念层次上评价,得出矛盾的结论,也可以引起失调,比如要为国尽忠就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再如孔子杀少正卯;四是新旧经验相悖,当我们的新行为与旧的经验不一致时对行为的认知也会出现失调,如以前可以从一条小路到达某处,现在小路消失了;再如我一直认为崂山上的红玉兰才会开两次花,现在发现临淄晏婴路上的红玉兰也是可以开两次花的。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个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二是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三是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各方的强度。

咨询师通过类比的方式力争将“每个人的最低睡眠需要不同”这一事实或理念强行植入求助者心中,就是在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求助者原有的不协调关系,进而改变他对失眠这一事件的态度。

再回到态度。态度是个体是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它由三种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当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态度中的认知成分,进而改变态度中的情绪、行为倾向性,使三种成分协调一致。

在煮水饺时,我先生有时会喊一声:“火小点。”我就很纳闷,谁家煮水饺小火焖啊?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家所谓的“火小点”,就是指的不要煮时间太长。我告诉他,应该说“别煮时间太长了”。可是下次,再下次,他还是会喊“火小点”,我就很恼火——要么你来做,要么别瞎喊!我就再问他,为什么还是会那么说。他说,以前他姐姐煮水饺时,他妈妈就会经常这样喊,怕煮破了。我就懂了,他是触景生情了,下意识地以这种方式来怀念他的母亲,因为我婆婆已经去世多年了。此后,他再这么喊,我的态度也很平和了。我对这事的态度的转变,就是引入了新的认知因素,从而改变的。

也可以从合理情绪疗法的ABC来看待这个问题。但我一直有个疑惑,认知失调和合理情绪疗法,两者有什么异同呢?

李克富‖MSR:最低睡眠需要

作业:(1)学会对失眠者的心理教育及相关内容;(2)咨询师通过类比的方式力争将“每个人的最低睡眠需要不同”这一事实或理念强行植入求助者心中的目的是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