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我们都是玩儿双标的高手
今日读完了《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97818/32a17ba3b0f246ec.jpeg)
这本书果然和他的名字一样,有点有趣,又有点枯燥。有趣的部分是人们在行动背后隐藏的奇妙心理,枯燥的部分是这个“学”,很多概念性理论和理性的观点,让我读不懂,但又不得不被自己以及周围人行为背后的原因所吸引,想继续看下去。在第一章的最后,作者写下了一段感人的文字:
我写作是希望尽自己的一分力,帮助人们用批判性思维约束直觉,用同情改善批评主义,用理解代替错觉。
也许这就是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吧。
在第二章,作者提到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很多专业性术语和观点,很可惜,我基本上都没有记住。但是有一点我是读懂了,我们很难认识自我,且我们在自我感觉良好、维护自己自尊等道路上不知不觉的费尽心机,双标玩儿的很溜。
一、预测我们行为及感受的双标
比如,我们经常把自己看的很重要,自己的着装、发型、或者公众演讲,我们都表现出对自己的高度关注,而我们对别人,往往一眼望过后便一眼忘过了。
所以,自己对着镜子整理刘海,对着众人紧张失声的事情以后还是少做一点,因为别人关注的不是你,而是他们自己。
在认识自己这件事情上,我们往往做的很差。作者提到了一个观点,当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我们通常无法准确预测我们的行为,但是我们应该能准确的预测出同事或朋友的行为。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97818/052d710d4f2d186e.jpeg)
我们通常都会预测比实际早的时间来完成任务,预测自己比实际花钱更少, 错误的预测一段自己维持恋爱关系的时间,但是我们却能准确预测出同事完成任务的时间,以及同伴这段恋爱是否稳定。作者说“就像你应该问你的朋友们,你的恋爱关系能维持多久一样,如果你想知道你什么时候能完成学期论文,那就去问你的室友或妈妈吧”。
看来我们了解别人比了解自己更准确,我觉得这是个好方法,以后可以多问问同事,我这次要不要加班,加多长时间。
同样,对于残疾、恋人分手、考试失利、被破下岗等问题,我们的适应能力也比自己想象的要强。
总而言之,我认为作者在说,我们总是习惯于高估自己,关注自己而低估别人,忽视别人。
二、维护自尊的双标
我们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我们总是把成功归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给失败找无数的借口。
在婚姻家庭中,妻子和丈夫都会任务自己在家庭中承担的更多,而对方承担的更少;高中生们觉得自己能考上研究生,能成为顶好的员工;大部分员工觉得自己表现很棒,应该获得更多的奖金,等等吧。
一些注入政治等观点,我们喜欢成为大群体的一员,作者称为“虚假普遍性”,我们觉得和我们观点一样的人很多,而对于音乐偏好等品味方面,我们又喜欢成为小众群体,作者称为“虚假独特效应”,让自己显得比较酷。我们觉得自己的失误是相对普遍的,我们的优点是非同寻常的。
不得不说我们一会儿虚假普遍,一会儿虚假独特,根据我们自己的心态来调整自己的感觉,所以才有了那句名言“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们一边渴望成功,一边又给自己的失败提供便捷,比如有的人会在考试之前疯玩儿,提前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好借口。我们更愿意一些外部的不可抗力影响我们,而不愿意承认我们本身并不那么优秀。
不得不说,为了维护我们这点点可怜的自尊,我们对自己的判断,认知以及行为不断的进行微调,也真的是煞费苦心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97818/826f3f447679cc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