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开学习经典第一步:从辩音识义到说文解字
文学即人学。能够写成文字,念出声音的,多半是关于人类生活本身。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非得失、功名利禄……对于有且只有几十年的人生而言,从起点延续至终点,我们总会遇见不愿承受、不敢正视的挑战,与其说是命运的恩赐,不如说是岁月的洗礼。
学习语文,对于小学生而言,也许是认认字,组组词、造造句,但是对于已经识文断字的成年人,包括中学生、大学生,必须赋予更高的价值追求,在获得身心的愉悦的同时提升思考的维度。
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对传统的解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文字可以记录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可以提炼一群人的生存理念。对于你已经遇见的,还有即将遇见的,我们需要从经典中找寻初心,磨练意志,增长智慧,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眸昨天、展望明天。
一年一度高考正在进行中,作为热点的高考语文,或许能给读者更多的触动。高考语文越来越注重考察大家的思考维度,记叙文几乎退出了舞台(并不意味着记叙文不重要),议论文不仅登上了舞台,而且走向了“舞台的中央”。作为人,无论老少,无论男女,无论贫富,其本质目的就在于与时俱进,认识并改造自我!
邂逅《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与朱自清、鲁迅、徐志摩相向而行,感觉文字无穷的魅力与思想无尽的深邃。识读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就是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与生命对话、与自我对话。对话,在你我的面前是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散文有之、诗歌有之、政论文有之,但它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我手写我心”。
《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选录的是建国前后的文学大家,最近的作品距今也有四五十年。如果说十年就是一代人,那么四五十年的光阴,又将构成多么深、多么宽的代沟呢?代沟的存在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但弥补代沟、扩大共识却能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知其过往,不畏未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群闪耀于文学天空的明星——朱自清、鲁迅、徐志摩——从来不会将自己关在四面不透风的房间里,摇着笔杆想当然地创造创作,而是将自我命运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论对于好人的歌颂,还是对于逆境的承受,著名作家都能跳出狭隘的“小我”,拥抱开放的“大我”,尽其所能地讴歌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激发精气神。
诚然,精神是有时代性、JIE级性、MIN族性的,但是作为人之本质,我们仍然需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稳地抓住上一代人交付的接力棒,拼尽全力、不舍日夜,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去进发,以实现属于每个人的独特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