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独立》: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父母要学会读懂这一点
前两天,儿子好朋友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在家里又和孩子闹僵了,气头上的母子两人甚至还说了一些互相伤害的话。
因为担心孩子想不开,所以打电话请我跟儿子说说,让我家哥哥和好朋友聊聊,开导开导他。
讲到最后,好朋友妈妈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到底都在想什么啊?总说我不理解他,和我无法沟通,他又理解了我们做父母的良苦用心吗?
是呀,不仅是她,这应该是我们很多父母都想知道的答案吧。
正好最近读完了这本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父母必读》杂志主编恽梅等联袂推荐的《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以下简称《从出生到独立》),或许能给同样迷茫中的父母一些建议。
在《从出生到独立》这本书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字、真实详尽的案例将孩子成长的发展规律、不同阶段的发展主题和任务以及父母在每个阶段可能遇到的困惑,都清晰而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每一个正在焦虑和迷茫中的父母,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会说谎的“表层情绪”
七夕情人节那天临近下班的时候,办公室的女同事们都在讨论会收到什么礼物,下班后去哪里过节吃饭。唯有娇娇闷闷不乐,她既没有收到老公的礼物,也没有等到吃饭的邀请,甚至连一句好听的话也没有。
回到家中,老公见她不高兴,问她怎么了,娇娇没好气地说“没什么。”
“有什么事就说出来啊,真搞不懂你怎么老是喜欢生气不高兴。”
“跟你说了也是白说,你根本理解不了。”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很多时候,矛盾和冲突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开始的。
明明娇娇心里有事,嘴里却说“没什么”;明明就是失望和难过,表现出来的却是生气和愤怒。这到底是为什么了?
心理学上,我们把在与人沟通中所展现出来的表面感受称为“表层情绪”,把潜伏在表层情绪背后的真实感受称为“深层情绪”。
很多时候,当我们和别人发生分歧时,或者当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表层情绪就会本能地跳出来,而让真实感受——深层情绪隐于幕后。
也就是说,冲突中,我们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而是冲动和感性的产物,是会说谎的表层情绪。
引发表层情绪的原因以及藏在情绪背后的期待
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说:“有理不在声高”。意思是说,只要有道理,不用辩驳,不用大嗓门就可以讲清楚。
然而实际情况经常是,无论你有没有道理,先把气势提起来再说,因此嗓门也就不自觉地越来越大,最后双方你来我往,终于闹得不欢而散。
之所以会这样,首先,这是一种生物进化的本能。
当人们觉得被误解或冒犯时,大嗓门、愤怒可以让人看起来更具有反击能力,从而能更好的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其次,这是一种长期压抑的结果。
心理学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一生都在治愈。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活在有安全感、自己的情绪能随时得到发泄和照料的环境中,那么他就能更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深层情绪,并且能够清晰地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由表层情绪所引发的误会就会大大减少,免去许多人际沟通中的冲突。
反之,如果一个人长期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也就不可能及时察觉出自己的深层情绪。
最后,如果父母自己都无法内外一致地表达自己的深层情绪,那么大概率,他们的孩子自然也无法学会如何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
而在日常人际沟通中,仅仅只是读懂情绪,还是完全不够的。
就好像我知道你很悲伤,很难过,但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你,不知道什么才是你想要的。因此,只有挖掘出情绪背后的需求和期待,才能真正做到相互理解。
就比如哥哥的好朋友,本来数学没考好,他心里已经很自责很憋屈了。但妈妈在得知成绩后,不经意地一句“为什么别人能做出来,你就做不出来”,瞬间就点燃了孩子心里的怒火,本来心有愧疚的他不自觉地就和妈妈吼起来了。
其实,孩子已经很难过了,让他安静地待一会儿,或许才是他当下想要的,又或许,妈妈的一个拥抱,一句安慰和鼓励“没事儿,下次努力就好”也行啊。
理解万岁,不只是说说这么简单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轻松有效地沟通,需要观察、表达感受、提出需求、请求帮助这样四个步骤。
而在第一步观察中,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观察到的是全面的,真实的。
同样,要想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首先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孩子的讲话,不打断,让孩子感到父母是愿意理解他们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和别人讲话时,对方手里的手机游戏从不暂停,只是嘴里偶尔地应和,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很明显,你会觉得对方态度有问题,你没有继续讲下去的欲望。
同样的道理,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敏感而又自尊心强,如果感受不到应有的态度,就会觉得受到了伤害,随时对你关闭他的心门。
很多时候,态度比沟通本身更重要。
因此,想要更好地理解孩子,让孩子愿意和你沟通,就要拿出真诚的态度,耐心地倾听孩子们内心的想法。
当然,仅仅只有耐心倾听还是不够的。父母还应该在真诚地倾听的基础上,试着帮助孩子整理他们出他们的情绪以及隐藏在情绪背后的期待。
有些时候,孩子们烦躁、郁闷的原因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这时候,我们就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努力,试着做孩子们心情的“镜子”。
适当地引导、提问、关怀,让孩子能从父母这面“镜子”里照出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感受和需要,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情绪,也能让我们父母更加理解孩子。
很多事情,只有直面它、弄懂它,才能更好地控制和掌握它,情绪也是一样。我们只有帮孩子理清了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和他们沟通,发展出健康而又亲密的亲子关系。
结语
这本《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我推荐给了儿子好朋友的妈妈,也推荐给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
父母,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需要培训就能直接上任的工作,第一次做父母,焦虑、迷茫、纠结在所难免,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来不断完善自己,在和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