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676)
【原书卷一·十】
己未朝考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余欲刻画“想”字,有句云:“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诸总裁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大司寇尹公,与诸公力争曰:“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尚未解应制体裁耳。此庶吉士之所以需教习也。倘进呈时,上有驳问,我当独奏。”群议始息。余之得与馆选,受尹公知,从此始。未几,上命公教习庶吉士。余献诗云:“琴爨已成焦尾断,风高重转落花红。”
己未,指乾隆四年,1739年。是年,袁枚科举中进士。
朝考,音cháo kǎo,朝,指朝廷。清代新科进士取得出身后,由礼部以名册送翰林院掌院学士,奏请皇帝,再试于保和殿,并特派大臣阅卷,称为朝考。考试以诗文四六各体出题,视其所能。考试后,按朝考成绩,结合殿试与复试(指会试后的复试,康熙五十一年即1712年疑会试有弊举行,再进行复试。雍正、乾隆时常有,无定例,嘉庆定为令)名次,择其最优者为庶吉士,其余用为主事、中书、知县等职。
因风想玉珂。出自唐·杜甫《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玉珂,音yù kē。释义:1、马络头上的装饰物。多为玉制,也有用贝制的。晋·张华《轻薄篇》诗:“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唐·李贺《马》诗之二二:“汗血到王家,随鸞撼玉珂。”王琦汇解:“玉珂者,以玉饰马勒之上,振动则有声,故有‘撼玉珂’、‘鸣玉珂’之语。”2、指马。宋·司马光《虞部刘员外约游金明光以诗四首谢之》之二:“绛阙朝归散玉珂,不游不饮奈春何?”明·何景明《对雪怀刘朝信》诗:“何处玉珂迷紫陌,几家银烛照华筵。”3、指高官显贵。唐·灵澈《元日观郭将军早朝》诗:“今朝始见金吾贵,车马纵横避玉珂。”清·吴伟业《送沉绎堂太史之官大梁》诗:“一代才名并玉珂,百年绢素垂金粉。”
禁院,音jìn yuàn,释义:1指宫中庭院。唐·李贺《堂堂》诗:“蕙花已老桃叶长,禁院悬帘隔御光。”2、指宫廷官署。清·褚人获《坚瓠补集·西涯待友》:“西涯身处禁院,不能厚待一友。”
尹公,指尹继善。乾隆二年至五年,任刑部尚书,故尊称“大司寇”。
应制体裁,即应制诗体。古代应帝王之命所作、所和的诗,以“应制”、“应诏”为标题,内容都为歌动颂德,蹈袭陈言,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唐以前,都用古体诗;唐以后,大多运用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严格说来,袁枚的《赋得“因风想玉珂”》诗,属于“试贴诗”,又称“赋得体”,是士子应试时所作的命题诗,也称省试诗、省题诗等。廷试,如皇帝命题,也就成应制诗。由于袁枚参加的是朝考,试题相当于皇帝所出,所以,尹继善说其“尚未解应制体裁耳”也是可以的。
庶吉士,音shù jí shì,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明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清雍正以后,馆选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袁枚在散馆时,因为满文考试不合格,未能留馆,被外派做知县。
馆选,音guǎn xuǎn。明、清两代在新进士中选取优秀的人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以为朝廷教养储训、甄派及任用。参与候选的新进士,即称为馆选。
琴爨已成焦尾断,风高重转落花红。前一句有典故焦尾琴。《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残、爨下余、良才入爨”写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残,幸免于难。爨,cuàn,指烧火做饭;烧,烧煮;炉灶。袁枚这一联诗的意思是:我本已是扔进炉膛被烧焦了的桐木了,幸亏遇到尹公,让我这落花重新转红,起死回生。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