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大佛

2019-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风之wu后

公元551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建都,把晋阳(今太原)作为“别都”。

高洋性格自负、生活奢侈,不仅把远离邺城的晋阳城修得气势雄伟,还计划扩建东魏时期在晋阳西面山上建立的大庄严寺,并依山就势开凿一尊天下无比的大佛。

为建大佛,高洋征集天下的农夫动工开凿,日夜不息。高洋死后,他的儿子高殷即位,非但没有停止此项工程,反而把工程越搞越大,直到公元557年,高洋的第五代孙高纬执政时,大佛才得以完成,取名为“西山大佛”。

《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意思是说在西山大佛上点亮万盏灯,足能照亮山下的晋阳宫。

但是,世事轮回,岁月沧桑,自元代后,西山大佛渐渐被埋没了,人们在很长时间内不知它在哪里。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有了西山大佛的消息。

消息来自1983年第2期的《地名知识》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晋阳西山大佛遗迹找到了》。此文的作者是王剑霓。

随后,1983年12月1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简讯,其中写道:“山西省文物工作者最近在太原西南蒙山北峰找到了被埋没六百多年的北齐大型石刻造像――晋阳西山大佛。据古籍记载,西山大佛像高约66米,仅次于四川乐山大佛,但凿刻时间比乐山大佛早了160余年。”

那么,是谁找到了西山大佛遗迹?回答这一问题,要从王剑霓老人说起。

尚未加上佛头的晋阳西山大佛

寻大佛,终于定下新思路

王剑霓(1925—2013),山西省忻州市车道坡村人,副研究馆员。曾任太原市南郊区地名办副主任、南郊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民革南郊区支部主任委员。社会职务有山西省家谱学会理事、太原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特邀会员等。

王剑霓小的时候就听祖父说过“太原西山有大佛”,还听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故事。这些童年记忆深深影响了王剑霓今后的人生方向——对解开大佛到底身在何方的谜团始终抱有强烈的信念。

1979年,历经“十年动乱”的王剑霓虽已54岁,重返工作岗位太原市南郊区(今小店区)地名办工作后,仍不忘寻找尚未查明的大佛遗迹。“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这其中的“宫”指的是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王剑霓根据这段记载,猜想: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佛,到底哪个才是“西山大佛”呢?若是据《北齐书》中的描述做判断,哪尊大佛所在地“燃油万盆”之时能光照古城营村,便是哪尊大佛了。

于是,王剑霓按此思路,开始了寻佛之路。

适逢1980年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始。太原市南郊区地名办公室也开始组织人员普查全区地名,年近六旬的王剑霓加入了普查队伍,自带干粮,越河攀峰,沿北部、南部、中部三个方向,三上天龙山,往返达三百余里。得出的结论是:不论身处天龙山石窟的哪个方位,视野都被龙山阻隔,“燃油万盆”根本不会照到“晋阳宫”。

王剑霓老人后又登上龙山童子寺石窟处,匍匐爬入荆棘丛中,才弄明白了这里的大佛像凿于“西山大佛”以后,不能混为一谈。否定了“西山大佛”在天龙山或龙山的说法后,就只有蒙山之说了。王剑霓老人翻阅了大量史书,越来越肯定蒙山之说,也开始了自己三闯蒙山觅佛踪的经历。

重新塑造的大佛头部遵循了北齐造像的风格特征

三上蒙山觅佛踪

第一次,王剑霓在蒙山发现了刻有五代十国时期苏禹圭所撰的《重修蒙山开化庄严阁记》的残存段碑,可辨析的文字其意是说:“西山大佛”就在这里,佛像就在“寺后一里”,而寺已不存在了。

王剑霓走访当地人,了解了附近不少地名都包含“寺”字,位于蒙山的“大肚崖”一名,好像提示他大佛就在此地。蒙山脚下的寺底村村民又说,大佛所在的寺院叫“大岩寺”,这些新发现都让王剑霓更为坚信:自己离大佛已经不远。

王剑霓在当地村民的陪同下,开始在附近山中寻找高大石崖,他想,如果要凿200尺高的坐像,至少要有同样高度的山崖。于是,第三次探寻大佛,王剑霓将目标锁定在了几处高大的山崖上,最终,在寺北找到了大佛。

被发现时,大佛为释迦牟尼坐像佛,坐北向南,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头部虽已不见,可从身体的构造来看仍能感觉其气势恢宏。

王剑霓爬到巨佛的颈部位置向东南方望去,可见二十里外的古城营村,如果“燃油万盆”,定能“光照宫内”。

后来,经过对天龙山、龙山和蒙山多次实地考证,王老最终认定蒙山“大肚崖”就是史书记载的晋阳西山大佛,并撰写了《晋阳西山大佛遗迹找到了》一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地名知识》1983年2期。随后,文化部派考古学家实地勘察后,肯定了蒙山大佛即晋阳西山大佛的说法,认为其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晋阳西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摩崖石刻大佛。这尊大佛在隋、唐、五代、宋、元时曾备受推崇。大佛不仅在佛教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还与众多赫赫有名的皇帝渊源颇深。

净土宗早期的道场?

发现大佛后,王剑霓老人仍潜心研究与大佛有关的各类历史资料。通过查阅众多历史典籍,他得出了另一个推断:西山大佛所在的开化寺就是并州大寺,也就是说,西山大佛处就是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

昙鸾、道绰、善导被尊奉为净土宗三祖师,而山西省交城县的玄中寺被尊奉为净土宗开山祖庭。尤其在日本,玄中寺成为日本历代净土名僧前来朝拜的“圣地”。玄中寺缘何被尊奉为净土宗的开山祖庭,是因为昙鸾曾在玄中寺讲经授徒,使其成为传播净土信仰的重要中心。

到了唐代,昙鸾的再传弟子道绰继续在玄中寺传道,后来,道绰的弟子善导来到长安,建立了完备的净土宗派,使净土宗得以发展,达到鼎盛。所以,后世认为,弘扬净土始于昙鸾,道绰继之,善导发扬光大,玄中寺乃净土宗的根本道场。而昙鸾在玄中寺弘扬佛法之前,曾受东魏开国君主孝静帝的要求,住持并州大寺。史学界对并州大寺到底指的是哪里说法不一,未有定论。而王剑霓老人则认定蒙山开化寺就是净土宗的早期道场——并州大寺。“并州大寺”是简称,“并州大岩寺”是全称。

大佛所在的寺院,原是东魏时期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凿大岩为晋阳西山大佛,赐额“开化”,于是,大庄严寺又被叫做“开化寺”。开化寺有前寺、后寺。前寺有碑可证:公元1182年,寺僧显公墓塔铭上有“西山开化前寺”的叫法。民谚“倒了千层塔,砸了后寺院”则表明了后寺院的存在。这后寺古称“大岩寺”。

如何证明开化寺与大岩寺是一回事?王老拿出了许多史料证据,比如说,在蒙山大佛留存至今的众多寺僧墓塔铭记石中,有一块墓塔铭的碑文上记载了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名叫清玉的僧人“送于大寺出家”,后来成为了寺主。凡此种种,都证明了开化寺是并州大寺。

后寺有大阁、高楼、诸店宇,还有鹿苑、鸡园,而寺址就在大佛处。今天,大佛的右侧平地上依稀能辨认禅院遗迹。

蒙山上的寺院

大佛备受皇家光宠

隋文帝仁寿初年(公元602年),人们又建了一个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

传说,隋末李渊做太原留守时,参拜晋阳西山大佛的当晚梦见了“化佛满空,豪光数丈”,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反隋的决心。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以后,还常来蒙山拜佛,又把寺院名字改回了“开化寺”。

到了唐高宗统治时期,李治和武则天夫妇来西山大佛朝拜,看到大佛后被其雄伟庄严的形象所震撼,回到京城长安后,命令能工巧匠为大佛制作了一件硕大无比的袈裟,并派遣特使送到晋阳。在百万僧俗的注目下,寺院还举行了隆重的披袈裟仪式。一时间,晋阳西山大佛声名远播,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以后,历任太原守吏都在布施维护大佛。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前寺院建成释迦如来舍利塔两座。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北平王刘知远留守晋阳,再次重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有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

宋代又在后寺北半里许蒙山北峰建“杭州天目山祖师峰彻禅师塔”,其塔距大佛约200米,高大巍峨,称“雁塔峰台”,俗称“千层塔”,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倒了千层塔,砸了后寺院”中的“千层塔”。

随着朝代更替、岁月变迁,在饱受战火损毁和大自然风霜雨雪的剥蚀后,显赫一时的蒙山大佛终于在元朝末年阁倾像塌,从此大佛的胸部以下以及基座和大阁遗基就被掩埋于山石、残砖和泥沙之中,大佛在人们的眼光中渐去渐远、杳无声息了。只留下一个“大肚崖”的称呼传了下来。

如今,前、后寺遗址中有多处文物古迹,如五龙洞、前寺正殿、开化寺连理双塔。此外,蒙山大佛处发现的碑刻共有十二块。这些遗迹无一不诉说着晋阳西山大佛的厚重历史,为研究佛学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