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哲思简友广场

逆人性的顶级思维法——模型思维,在于全新的视角

2020-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艾睿刻聊心理

美国密西根大学,有一门参加人数超过100万的模型思维公开课,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就是这门课浓缩的干货。

模型思维

不得不说,这本书,实在太干了。500多页,讲了100多个模型。不过作者强调,每个模型都有适用范围,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住的。要想了解我们所处的复杂世界,就要运用多模型。正如乐高积木一样,一块积木成不了势,一旦有足够多块,我们就能用它摆出任何想要的形状。

什么是模型思维?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模型。作者斯科特-佩奇说,模型就是经验的抽象集合。我们熟悉的谚语,上学时背过的公式、定理都是模型。比如,有人发现几个人加在一起,比一个人要聪明。他就可以把这个经验抽象成一个模型,叫“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再比如,伟大的质能方程,还有更抽象的概念“熵”,等等。它们都是一堆意思的集合。

为什么模型思维管用?

上面提到,模型是经验、知识浓缩后的产物。别看它们寥寥几个字,背后却是一大坨意思。古语有云,“不学诗(诗经),无以言”。所以,古代有学问的人,表达自己观点前先说上一段诗经,引经据典,先一坨概念镇在当场,给自己要说的内容定个调调。此外,还有人研究过,非洲部落的酋长如何断案,还能让大家信服?就是背一段古人的训诫,然后依次判断谁是谁非。甭管受罚的还是没受罚的,都觉得他言之有理,秉公执法。这就是模型的力量。

不学诗,无以言

说回我们自己,想要成长和进步,就要不断的学习。而学习新东西,本质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解释新知识,最终实现理解、记忆甚至是内化。

可以想象已有的知识是一张能不断延展的网,思维模型就是这张网的关键节点,很多内容围绕它展开,向外延展并连接更多内容。掌握的模型越多,这张网就越大、越密,就更容易捞到新知识,甚至捕捉到别人很容易忽略的内容。

知识网络图

为什么说要想更好的理解世界,需要多模型?

为了说明这点,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大名鼎鼎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提供的一个真实案例。

大概100多年前,美国东部的居民,开始移居到美国西部的山区城市。但是,这里频发的森林火灾让林业部门头疼不已。就算再怎么投入人力物力灭火,都会周期性的发生一次超大规模的火灾,完全超出扑救能力范围的那种大火。

这些从东部移居过来的人,按照已有的经验,肯定是见火就灭,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到了新的居住地,这个经验为什就不管用了?这个问题困扰了美国林业局100多年。后来,他们终于运用多模型思维解决这个百年难题。

我们看,一场超级大火发生的条件就两条,持续大风和足够的燃料。林业部门不断扑灭小火,就会在森林里积累越来越多枯树枝,就像之前灭火的所有努力,只是在为最后的大火做准备燃料。就像上帝觉得人间太无聊,跟当地人开的一个玩笑。

森林大火

原来,这些居民,原本住在美国东部。而东部的山区很潮湿,枯死的树木一般都烂在土里,或者严重受潮,根本不会燃烧。所以他们的策略是,见火就灭。不救火,这对他们来说,太违反直觉了。而到了西部,气候干燥,枯死的树木不会发潮,就成了燃料。换句话说,到了西部,环境变了,前提变了,传统的救火模型,也就不管用了。

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后,人们总结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型,放小火防大火。有人管这个模型叫森林大火模型。这套模型的核心不是如何灭火,而是如何点火。在大风来之前,人为的先放一把小火,提前把燃料消耗掉,大火就烧不起来了。

通过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思维模型对我们能产生多大的影响。脑子转不过弯,就会被已有模型禁锢。如果能根据情景,适时切换思维,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今天先分享到这,下一次会选几组具体的思维模型跟大家分享。期待下次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