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渴望拯救别人或者被拯救,都注定会让你失望》札记
1. 摘要:一个人只有见过好东西、接触过好人、自身的品位上去之后,才能够不被普通的东西所迷惑。庄子在讲《大宗师》的时候,会特别把自己认为的真人状态描述出来。比如,卓而不群但不坚执,心智开阔但不浮华;一举一动貌似迫不得已,但内心充实面色可亲精神辽阔犹如世界般广大,但沉默不语,呈现封闭的状态;不用心机的时候似乎忘了要说的话。
心得:在这部分我感受到了一些美好的品质,似乎想把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能够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印证真理的机会。但我想,目前在脚下,我能收获靠近的有哪些呢?这里描述的真人状态,心智开阔但不浮华。我感受到的是,心智开阔后会产生丰富的精神状态,因此就容易被浮华绑架。迫不得已,是随从于命运缘聚缘散的安排,但内心是充实饱满的,这需要功夫,需要保养自己。
2. 摘要:你有过欲言又止的体会吗?心里面有很多感觉,可是话一到嘴边,甚至刚刚说出一两句,就知道这并不是自己想说的。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以至于不如沉默。
心得:在近半年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说话的时候发现已经在自己的世界里通过各种视角解构了思维,于是觉得说不说其实都是一样的,不如沉默。
3. 摘要: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活成这样的状态呢?庄子在这一段的结尾处点题:“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这段话好像绕口令一样,然而恰恰就高级在这里。因为世界本身是一个整体。你喜欢它,它是一体的,叫作“其好之也一”;你不喜欢它,它也是一体的,叫作“其弗好之也一”。无论你认不认同它,反正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也就是“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庄子接着说,当你承认自己和整个外部环境或宇宙是连成一体的时候,你就是上苍和大地的学生,叫“其一与天为徒”。否则,你就是“与人为徒”,只能够成为普通人。
心得:接受“一体”后,自己就属于这里的一部分,由此遵循万物的法则,得以顺利生存,成为真人。而根据外界的人来觉得自己的存在,或许只是一种委托和寄托,苦多半要多。所以庄子认为,世界上并没有老师,向任何某个人学习,或者说做某个人的学生,其实都是不究竟。因此,最终还是要向天学习,以“天道为宗师”。
4. 摘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从本质上来说,皈依佛的目的是把其作为介质,向背后运作的体系学习;皈依僧是把其当作介质,皈依天地之间的游戏规则。从这一点上来说,皈依佛与皈依僧倒是一样的。我们拜师并不是拜某个人,而是拜他身上的世界观和宇宙一体的体验感。讲到此处,我觉得庄子已经特别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每个人最终可以向谁学习。
心得:其实我的师父们也都曾告诉我,指月之手的道理,同时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依师的态度。我也曾遇到过宗教情感的问题,但后来才发现,这种渴望别人拯救,将自己委托给他人的态度和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后还是会有很多羁绊和遗憾。因此,我从这个部分再次确认了自己的选择。向天地万物去学,而我的信仰只是我的介质。佛性,我本具足。皈依佛是其背后的运作体系,僧则是指月之手,而非僧人本身。
5. 摘要:向天学习,这就是《大宗师》的本意。不要等待别人为自己做什么。一旦心里对于有人会来拯救自己抱有幻想,等着别人来成全自己,那么无论这个人出现与否,你都不会快乐。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孤零零地活在世上。在现实生活中,你会用某种奇怪的方式,瞬间了解到自己一直以来羡慕的人,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所以,庄子在最后一句说,如果你能够理解可以效法的是天地,自己就是一片云或一朵花的话,那么祝贺你,你已经开始接近真人的状况;如果你还是要向某个人学习,或在别人身上才能够找到人生经验的话,那么你还只是一个普通人。
心得:其实这篇文章就是在讲我们如何该正确的安放自己的内心。将内心寄托在一段关系、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媒介中最后都会走向失望。而渴望拯救本身就是一个苦因,没有就会苦,没成也会苦,为离苦得乐,何必再寻烦恼?!因此,庄子所言,我们拜天地之间,向大自然学习如何生存的法则。
感谢这个声音背后的传播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