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男孩——《养育男孩》读后(第六章)
养育男孩的第六章是讲述的母亲与儿子。作为一个养育过男孩的妈妈,这一章是字字珠玑的,它的每个字眼都闪耀着温柔的光芒。看,“你还记得那个温馨时刻吗?新生婴儿静静的躺在你的臂弯里,你仔细的凝视着他的小脸和娇小的身体”,我仿佛看到了我怀抱里的那个小婴儿,我常常地对着他说话,对着他笑,他那么点的时候,就会用笑容回应我……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的小男孩已经长大成人。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妈妈的成长背景,即妈妈对父亲的印象影响着她的教养方式。应该说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很多地方都潜意识里模仿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位严父,同时又是一位细心的慈父。他的性格单纯而善良,倔强而暴躁,他对孩子的爱集严格与温暖于一体。这些都影响着我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还有作者认为,对丈夫的看法也会影响她的教育方式。这一点我也认同,我很清楚孩子哪些地方应该学习他的父亲,哪些地方应该避免像他的父亲。所以说虽然在没有培训的情况下,就做了母亲,但是如何做一个好男人的印象已经在心里勾勒,养育孩子的大体方向也已经明确。
“我碰巧养育了一个男孩,读这本养育男孩便有了很多会心的浅笑”,前言中林怡的这句话,在读这一章后我找到了共鸣。是的,作为母亲,我觉得书中说的很多地方我恰好做到了。
这也许就是我儿子和我关系比较和谐,而且他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很好的母亲的原因,他甚至把我微信的昵称称为“女神”,足见他对我的认可敬重。我想,我还是尽可能的在我的能力和认知范围内细致入微的给予了教育引导和影响。
比如在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上,比如在为人处事的教导上,如何学会表达,学会说话,如何了解女性,如何尊重女性,如何保持善良大气,如何交友等各方面都非常用心的培育。
具体历数起来,太多太多的情景历历在目。
无论年轻的时候生活多么困难,每周都和孩子保持固定的活动,比如打乒乓球,去公园,一家三口人去饭店聚餐,散步谈话等。
非常注重孩子仪式感的培养,无论是生日,过年,过节,我都延续了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非常有仪式感的进行。比如让孩子给父母买礼物,父母给孩子写信,制做卡片,用最热情的语言祝福他,夸赞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习孝敬和尊重。
孩子自我的良好形象建立,书上写的这些细节,都还做得比较好,我一直觉得我的儿子是非常帅气的(自己看着自己的孩子好),我并不吝啬对他的表扬:常常会说,看俺儿子,长得帅气,性格阳光,长大能找个善良的漂亮好媳妇,这些本来都是随口一说的话,可读完书之后,也算歪打正着,看来这些对孩子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后期青春期时的交友,还有孩子参加各种活动,都给予大力支持,但提前和他建立一些规则,帮助他学会交友,学会融入集体,学会与人为善,让他明白“吃亏是福”的道理,给他足够的金钱支持,让他大方大气的与人相处。就目前来说,这些也都成为孩子步入社会后的优势。
尤其是交往女孩子方面,儿子和我无话不谈,他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有什么样的想法都会及时给我说,我也能够顺势给予他一些引导,在与女孩子交往方面,达成一致的意见。孩子感情方面还算比较独立顺利,可能是因为与在这一方面,我们从来不避讳,母子很早就开始大大方方的交流,引导的比较早有关。所以说母亲在帮助男孩子选择女朋友方面也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
但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成长是慢的历程。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遗憾还是太多。
首先,我本人母性太足,包办的太多,尤其是让孩子参与家务活比较少。虽然我的儿子比较喜欢做饭,偶尔也会下厨给我一个惊喜,但是呢,他还是比较懒惰,这一点看了书之后,确实是深感懊悔,没有意识到男孩下厨房会有这么多好处,对儿子,从今年过年开始改变,再养孙子的时候一定注意这一点。
其次,感觉在处理夫妻关系上做得不好,对孩子还是有影响的。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比较忙,再加上离家比较远,压力会比较大,所以就会有很多的抱怨,而对方呢,也是脾气急躁,这样就不免会产生很多的争执,这一点虽然我有意识的去补救,尽可能的减小了对孩子的影响,但对孩子一定还是有影响的。所以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智慧而温柔的激发起对方的责任心,和对方一起分担照顾孩子的重任。因为男人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孩子,我们需要用好的方式沟通,而不是抱怨和试图改变。
我特别把让男孩子做家务拍下来附在这里,力争从现在开始改变:
总之,小结一下:
《目送》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虽然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父母的爱指向别离,但我依旧希望我和我的男孩能够好好的相亲相爱,那么作为母亲,我需要做的就是把我的男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远远欣赏和祝福,因为他已经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