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良知是什么?就是佛性。六祖慧能大师所谓的成佛,就是找到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就是那个自性。而所谓的良知,只是阳明先生用了儒家的话语体系,其背后就是成为圣人、成为佛陀、成为菩萨、成为尊者、成为得道者。所有大成就者都是找到这个,这个东西就是“良知”。
可是找到它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前面有个字“致”,叫致良知。请问什么是“致”?“致”这个字就是做功夫,就是一套很系统的修证方法。也就是说“致良知”这三个字,是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以后十多年的光景体会出来的,所以阳明先生甚至手舞足蹈。“致良知”这三个字其实就是告诉我们,通过一系列修证的功夫,通过实践、通过读书、通过感悟、通过打坐、通过参禅,不管通过什么,怎么样去体悟出良知?我们通过一套修证的方法,体悟出良知,这就是成圣成贤的方法。那么我们通过一套修证的方法,最后把良知给证出来了,那就是成圣成贤的境界,所以叫“致良知”。
“致良知”这三个字,把王阳明先生以至于历代圣贤所讲的东西,都说清楚了。比如说佛陀的东西,或者说禅宗的东西,说来说去说什么?其实就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真修、真行、真去做,这个就是“致”。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见自本心,识得本性,这是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讲到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致良知”,而达到“明心见性”的开悟状态。所以“致良知”这三个字,尽管他用的是传统儒家的话语体系,但是王阳明先生是真正从自己生活实践过程中,真修实证的过程中体会出来的。
其实真正的这个道,我们说成为大觉者或者彻悟的人,过来的很多人都说了。但要切记,书里读的东西不是你的。比如你读佛经,那《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等经典,那是一个大觉者在他的境界上讲给我们听的。我们是谁?好比说一个博士教授讲给小学生听,博士教授说的是他自己经过几十年学术的积累,所达到的状态。小学生、幼儿园你听字可以,但是你并没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考博一系列的过程,你没有,所以阳明先生说的致良知,从道理上讲和慧能大师,或者和孔子证悟的是一个东西,而且某种程度上阳明先生证悟的和历代的祖师爷比的话,还不一定是那么深。但是阳明先生是从生活中磨炼出来的。所以我们讲的好多话是圣贤说的话,当我们今天说的时候,就是说别人的话容易,但是你自己真修实干,能够用你的身心来验证那个话,这是真本事。
到了那个程度了才能说别人的东西也是自己的东西,到了这个时候也才能是陆九渊讲的,叫做“吾心是宇宙,宇宙是吾心”,或者说“东方有圣人出,西方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因为这个道和真理是一个,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真修实干到了那个层次了,得到的体会都差不多。
王阳明先生从龙场悟道十多年以后,经历那么多苦,他得出的“致良知”学说,足见阳明先生他通过真修实干,得到了他整个人生浓缩智慧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