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助选拔第四套1班入学征文整体分析(答题人:朱艺林)
1班入学征文整体分析
通过对经贸一班的入学征文的阅读和分析,得到以下观点。
首先从宏观上来说,同学们的写作水平都比较好,有清晰的思路,和较好的文笔,大部分紧扣主题,行文错落有致,看得出下了不少的功夫,虽然也存在个别抄材料、事例应付任务的同学,但从文字的运用、语言的流畅度、观点表达的清晰度等方面来看,整体的写作能力都比较强,有几篇文章构思新颖,观点也比较新奇,个人觉得有比较亮眼的表现。
总的来说,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字字句句中,都表现出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珍惜高中那清纯、充实、辛苦的记忆,也在盼望着大学生活的到来,大部分同学也领悟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真谛,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将期待写下,具有明确的目标感、方向感,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写下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如杜璐同学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班级、宿舍的期待,曹馨同学表达了对考研的向往,并设立了目标……可见同学们在征文中有意的表明进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同学们普遍具有的特点。
同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提到了高中生活和大学生活的区别,也都提到了在大学应注意的问题,如刘兰易香、高睿提到的自律,这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品质,大部分同学都注意到了这点,也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对独立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像肖琳艺等同学,则对专业进行了分析,既有对就业,也有对考研的理解,可以看出部分同学谨慎、思辨的文笔。
其中有几位同学的征文确实令我印象深刻,首先是胡胜杰同学对古文化的运用,古字箴言,富有文化气息,还有李萌萌同学的“纸飞机”的喻体,就像我们正在放飞的梦想,还有邹宇同学的留白式结尾,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下了无限大的悬念。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罗佳的《时生》,充满着生活的智慧与时空的哲学,将《时生》和《信条》对时间的设计,应用到了生活中,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怀念过往,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身影,可见作者对生活素材的运用功力。
有人意气难平、有人心怀忐忑、有人满怀期待,五湖四海的学子,带着五湖四海的志向,追寻着五湖四海的梦,经贸一班的征文总体上给我的感觉很舒服,内容真实,真情实感,身临其境,仿佛也看到了高考路上的我,和追梦路上的我,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虽然大部分同学的内容结构都比较类似,比较中规中矩,只有少部分同学思路开阔一些,构思巧妙,但整体来说,文字修养还是很高的,看得出高中的时候没少做功课。
对于如何回应并解决同学们关切的问题,我有一点点建议和看法。由于同学们都是刚刚步入校园,通过同学们的征文可以看出,大家都对新的生活充满好奇和展望,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等待去解决,所以自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咨询,因此建立良好的问题回应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好的沟通机制,既是解决同学们关切的好方法,也是拉近师生距离的好通道,让同学们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适应新的节奏和习惯,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我的建议如下:
1. 建立中间人机制。这主要是针对一些不愿意面对面交流的同学,可以通过纸质文件,经由中间人的审阅,筛选出紧急、必要的文件,再转交给导员、心理咨询者、有关负责人,像这样的问题一般涉及个人隐私,所以采取间接的方式进行回应,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使当事人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2. 建立面对面咨询机制。这就需要有关被咨询的人员制定好被咨询的时间,或者建立预约机制,这样既不会耽误被咨询人的生活、工作,也能给予同学们充足的思考时间,是咨询更加集中、高效,同时,面对面咨询,比书面的回信更有代入感,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场好的交谈可以影响一个人很久很久,所以面对面的咨询机制是可行且必要的。
3. 建立线上咨询小组。线上交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红利之一,及时、高效、精准,小组成员可以是学长学姐,也可以是班级负责人,也可以是老师,或有关工作人员。这个小组以讨论组或群聊的形式进行,需要咨询的人自行加群,进行提问,咨询过后自动退出,避免群聊拥挤和闲谈说笑,在群内建立较严格的群规,以规范咨询行为,同时也能提升效率,减轻工作量和线下的流动。
以上便是我对经贸一班征文的分析以及对如何解决同学们关切的问题的有关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