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1

2023-08-20  本文已影响0人  换个昵称更好耍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题解】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是解释孔子所编鲁国国史《春秋》的“三传”之一,它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左丘明,或云为鲁君子,或云为鲁国的史官。《左传》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战国初年。全书编集大体依据《春秋》,重点在陈述史事,同时征引孔子的话及当时“君子”的评论,以阐述孔子在《春秋》中提倡的攘夷尊王、劝恶扬善的思想,表明《春秋》的“一字褒贬”、“微言大义”,因此桓谭《新论》认为《左传》对《春秋》来说,“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目思之,十年不能知也”。对后世的读者来说,《左传》不仅是一部经书,还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杰出的散文著作。《左传》详细地记载了春秋间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的生平行事,善于把复杂的事写得有条不紊,剪裁得当,文笔优美流畅,人物个性分明,杜预《春秋左传序》称它“其文缓,其旨远”,盛赞它的委婉含蓄,意隽味永。这些优点,被后代史学家、散文家奉为规矩与楷模,《左传》中的一些优秀篇章也就一向受到散文选家的青睐,从而脍炙人口。

春秋是争战的时代,各国对外战争与内部倾轧共存,父子、兄弟残杀的事件不断发生。这篇文章记的是郑庄公平定弟弟共叔段与母亲姜氏勾结发动兵乱的故事。作者用了极其简洁的笔墨,写郑庄公用老谋深算的政治手腕,把共叔段一步步逼上死路的经过,通过郑庄公的行事与言语,十分生动精确地刻绘了他的性格与心理活动,阐述了《春秋》原文对郑庄公的狡诈不孝与不讲兄弟情义的贬斥。最后母子相见的情节也一向为人称道,无论是颍考叔的机智善谏还是郑庄公的悔恨,都写得委婉动人,开以抒情笔墨写史之先河。初,郑武公娶于申〔1〕,曰武姜〔2〕。生庄公及共叔段〔3〕。庄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5〕,公弗许。

【注释】

〔1〕郑武公:名掘突,桓公子。 申:国名 姜姓 国土在今河南南阳市。

〔2〕武姜:姜为姓,武为夫谥,即武公妻姜氏的意思。

〔3〕共(gōng 工)叔段:共为国名,地在今河南辉县。段后来逃亡到共,叔为长幼次序,他是庄公的弟弟,所以称共叔段。

〔4〕寤生:倒生,出生时脚先出来,是难产的一种。

〔5〕亟:多次。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了庄公与共叔段。庄公出生时倒生,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取名寤生,姜氏因此不喜欢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她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同意。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1〕,公曰:“制,岩邑也〔2〕,虢叔死焉〔3〕。佗邑唯命〔4〕。”请京〔5〕,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6〕。祭仲曰〔7〕:“都城过百雉〔8〕,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9〕,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10〕,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1〕?”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2〕?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13〕,子姑待之。”

【注释】

〔1〕制:在今河南汜水县境内。原为东虢属地,东虢被郑所灭,地入郑。

〔2〕岩邑:险要的城市。

〔3〕虢叔:东虢国君。

〔4〕佗:同“他”。

〔5〕京:在今河南荥阳县。

〔6〕大:通“太”。〔7〕祭(zhài 债)仲:郑大夫,字足,其先为祭地封人。

〔8〕都城:指一般的城市。 雉: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9〕参(sān 三):同“三”(繁体字作叁)。 国:此指国都。

〔10〕不度:不合乎制度规定。

〔11〕辟:同“避”。

〔12〕厌:满足。

〔13〕毙:跌仆。

【译文】

等到庄公即位后,姜氏请求把制邑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儿。你要其他地方我都照办。”姜氏就要了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儿,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对庄公说:“一般的城市,城墙超过三百丈,那就要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市的规模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将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来躲避因此产生的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及早作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草尚且难以铲除干净,更何况是您的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道德的事做多了必然会栽跟斗,你姑且等着瞧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