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至十三章

2020-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伟平知行合一

无、有、障、碍

今日从彦彦老师分享这四篇的解义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参悟这无、有、障、碍,也就是彦彦老师开讲所提到的认知维度。

无、有本是一体,相辅相成。

无即是空,也是道,道即本心,本心即灵,灵是为灵性,生命。这一点,一直以来我颇有感触,小时候,我总喜欢一个人坐在邻居家的干蓄水池里仰望天上的星星,有时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特别享受那种宁静,仿若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长大些,便是喜欢回归自然,经常一个到荒漠的山上独自行走,喜欢那种虫鸣鸟叫的声音,又或是那种山海天相接的景象;到现在,偶尔也喜欢到教堂或是寺庙里去走走,总是心里空空,无欲无求,或许能有的,只是那一份平静。也许是因为这些喜好,反倒让我觉得世间万事万物都具有一种灵性,也就是属灵,换一句话说就是本质的东西,一种自然的规律,无形的力量。

有即作用,也就是载体。这就好比一个人,无、就是这个念想,这个发心;有、便是这个身体力行,万事万物之间的融合。无衬托出有的作用,有展现出无的力量。无有本是相辅相成,只有这个无形的力量够纯正,有形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这就好比做一件事:正念俱足的开端,才有正向宏伟的结果。

当然,在行使这个“无有”时,障、碍便出来,也就是形形色色的诱惑与是非评判。那么,如何做到心无旁骛,这便是一场自我修行的旅途。举个例子:一个创业者或是公司,这个使命,这个战略够纯正吗、够落地吗?如果可实行,那么,在实行的过程中如何兼容,如何优先排序,最重要的那件事在哪里,阶段性的重点是什么?利弊如何衡量?这就很考验辨别能力和决策能力。能走多远,走多久,走多大,便取决于有无力量,有无作用,也就是修为格局。

最后,对于这个碍,便是挂碍。无需迎合,遵循道便可。他人的是非评判,只是一种假象,当然,前提你得就是真做好事,做好人。对于得失,也莫要看得太重,一件事,一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感动自己,便是最美好的收益,至于收益什么,那就把规则设定好,重要的是真做对他人有益,符合道义的事。

或许可以心无挂碍,责无旁贷,正心正念,实事求是把一件、一件利他的事做到极致,这也便是我时时刻刻在提点自己,真正去做一个好人,做一些好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