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50讲之34-经济增长

2019-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果大喵喵

#Virtuous

“Where there is no bread, there is no Law; where there is no Law, there is no bread. ”

- Rabbi Elezar Ben Azariah

"Everyone may put: personal honesty, fair dealing, family bonds, loyalty and co-workers on their Morality list. Many would add religious belief and practice. That is because morality has many dimension, we recognize as moral are mostly a matter of individual behavior, in many context. But when we talk about a moral society, it is a question to which different people bring different conceptions. The Enlightenment thinkers who create America as an independent nation, reformed the moral character of a society: which crucial elements include openness of opportunity, tolerance, economic and social mobility, fairness, and democracy, which economic growth helps bring about. "

- Benjamin M. Friedman

我们前几天分别从城市化和全球化这两个角度,复习巩固了一下经济学。

先岔开一下话题,今天在查收一个英文学习社群留言的时候,看到又有小朋友把果大当成了经济学的老师。真是很惭愧啊,也再次声明一下,果大正经八百的专业是通信工程,但后来既没有做蜂窝、5G,也没有搞芯片,而是很“意外”的进入了电子商务领域。现在写一些通识类的学习研究文章,也纯粹只是个人的爱好而已。很多介绍的书目,一些观点,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会被证明是错的。我们一起学习,读书,但大家也要带着审慎和批判性思维的态度,来参考果大这个赤爪的蒙古大夫。

经济学里的基础概念,公式很多,如果是真正感兴趣,想要深入学习的朋友,最好还是选择一些更加正规并且固定课时,有讲授有作业有考试的学习方式。想要学好经济学,不仅仅是带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去读那些“速食”的科普书籍,更重要的是读经典的论文和课本。曼昆你可以读不完,事实上据我所知很多经济学本科硕士的孩子,甚至是很多老师也没有真的全部读完。但如果是做学问,我们没有捷径可绕,要耐下心来,至少争取把每个遇到过的知识点都搞清楚,搞透彻,进而举一反三。这是学习任何科目都必须具备的心态。

现在回到我们的主题,城市化和全球化是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节点上最受瞩目和争议的话题。不管是中美关系,还是一二线大城市进一步扩容导致的各种机遇与摩擦,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投资动向相关的。虽然学习理论并不能保证我们一定能在风口飞起来,或者一定能躲避一些重大的挫折和风险,但它们至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分析趋势的依据,给我们看清看懂问题的思路。最终我们不要妄图以为学的越多越能影响“指挥”他人,或者甚至能改造事实。其实只能要能改造好自己的心态,学会和自己和他人,继而和我们主观看到的这个外部世界相和解,和谐,就已经非常成功了。

为什么接下来研究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呢?谈感情伤钱,道德嘛,就应该是个虽然柔弱,但要纯粹而清高的意象,对不对呢?

我们国家最早的经济学家,大概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齐国宰相管仲。大家都很熟知他那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说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是与其物质财富正相关的。或者翻译成今天的话,更接近的说法可以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这个话并不完全对,因为“决定”表示的权重太大,我觉得用“影响”,“引导”,可能更贴切一点。

1. 经济起落对个人和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

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时候,除了各种不明觉厉的大词,复杂公司,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虽然一直以来都在批评传统的“理性人”假说,但并不是说这个观点就完全错误或者过时,只是说不能用它来解释一切想象。而这恰恰正是科学的研究态度:没有哪个工具或者概念是可以适用于一切情况的。

财富水平与个人道德有没有关系呢?肯定是有的,当一个人不再为了自己眼前最迫切的生计发愁,ta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更长远,和他人。我们之前从进化和基因的角度了解到,利他主义并不完全纯粹出于道德,利他行为不仅出现在人类,还出现在很多其他动物身上。因为从基因的角度出发,它更需要的是一个物种集体的存活和延续。所以我们天然的会对那些他人的不幸而感同身受,而伸出援手,甚至是自我牺牲,即使他们不是我们的家人,或者我们相识的人。但是当一个人连自身温饱都成问题的时候,自私性与排他性是更占上风的。

当一个人在生活上更加富裕时,就有了更多的闲暇去关注自身之外的事物;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游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这也正是《稀缺》里指出来的,穷人之所以穷,不仅仅是因为金钱,更重要的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也就是书中所指的“带宽”,让视野和思维都变得狭窄。果大整个通识课,最常提到的概念就是带宽,或者说“冗余”、“留白”。一个好的城市建设一定是给建筑和行人都留有充足的空间,一个好的通信网络一定是留有容错的信道,一个舒服的住家一定是简洁通畅而不是堆满各种囤积的物品。我们的思维也是一样,不能只关注当下紧急的事物,最重要的反而是那些长期的不紧急的,但更重要的。这也是让自己的思维留有空间。

你看是不是各个领域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

经济增长对道德的影响,其实中国人还是深有体会的,不仅仅是体现在排队,让座,公共机构的办事效率(某种程度上),而更是一种思维观念上的改变。我们不能只是关注在对一些事件的曝光和批评上,很多事情的曝光,恰恰表现出人们对不道德行为的容忍程度变低了。很多的行为如果放在二、三十年的过去,人们也许根本不会谈论,因为不觉得那有什么不对。所以你也根本不会在媒体上看到听到。经济的发展确实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揭发和传播,去一致抵抗和打击那些不道德的现象。

换句话说,我们其实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都更高了。所以,你说这是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还是下降呢?

2. 忧患相生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是有周期的,就像潮起潮落,月圆月缺一样,不可能一直飞速的发展。发展的大趋势是定的,但发展的速度很可能会降下来。经济过热总会催生泡沫,泡沫破裂就会有退潮期。赶上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生活就业都是兴旺火热,就像上了一趟高速飞驰的列车,轻轻松松的享受时代红利;可赶上经济退潮期的年轻人呢?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虽然只是比学长们晚几年毕业,坐上了“绿皮火车”的人却要忍受缓慢、拥挤与颠簸。

这是经济的周期带来的必然效应。一个人年轻时的经历和境遇,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造就ta的身心,ta的性格,继而影响未来的人生道路。不论是“佛系”,还是“疯狂粉丝”,还是各种小众化,我们想要理解现代的年轻一代,就要首先深刻理解这个时代背景,未来的社会主力将是他们,未来我们衰老之后要依靠的也是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上升通道不仅仅是出于道德,更是出于理性的选择。

本期选用的精读书是来自本杰明·弗里德曼教授的《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Benjamin M. Friedman,《The Moral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Growth》)。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会变得更加乐观、积极、包容、团结;而在经济衰退时期,人们会变得更加悲观、消极、排外、嫉恨。上两节课,这就是经济增长对人们道德水平的影响机制。”

3. 历史的韵脚

那么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吗?(*这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或者说,道德水平的提高吗?

来看看这么一段文字:

“坏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工人们在肉上走来走去,随地吐痰,播下成亿的肺核细菌……”。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又是哪个黑作坊的曝光吧?

正确答案,这段文字是摘自1906,美国著名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一书。作者通过小说的描写,揭露了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肉类加工厂里的工人暗无天日的生活,一个真实场景下的美国食品工厂的日常。你可能对这部小说和作者都不太熟悉,但你肯定听说过FDA, 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是作者,当时亲身到屠宰厂“潜伏”了七个星期,如实把一切可怕的事实记录下来,继而直接引发了美国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反应,甚至最终惊动了美国政府。传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吃早点边读连载在杂志上的《屠场》,突然他大叫一声:“我中毒了。”紧跟着,把吃了一半的香肠统统扔出窗外。。

其实,在此之前,几任美国总统都注意过药品和食品的安全问题。但强大的企业势力都成功的用各种理由阻挠相关法律的通过。这部书就像美国反种族黑奴运动中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正是它直接推动了总统罗斯福签署通过《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和未来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一部小说,就此改变了美国食品安全史。

英国的《金融时报》曾这样写道,当代中国的食品丑闻,令人想起昔日的芝加哥(辛克莱小说《屠场》故事的发生地)。

20世纪初的美国,被称为:“镀金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却也催生出各种社会问题,大企业垄断,政府腐败。同样也有深入一线揭露时弊的记者。那时的美国孕育出进步主义,更多的公民积极的参与政治,力图改造社会。

如今的进步,完善的保障制度,在诞生之初,都曾经历过同样的“阵痛”。

- 果大

注:经济外部性又叫经济活动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 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 而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经济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负的外部性比如环境污染,城市的拥堵。而正的外部性比如人员素质的提到而带来社会安全度的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等。


通识精读34

杰明·弗里德曼,《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

这些书也值得读:

2.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

3. 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4. 赫希曼,《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

5. 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胜利之前的政治争论》。

6. 杰里米·阿德尔曼,《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Worldly Philosopher: The Odyssey of Alberto Hirschman)这是一本关于赫希曼的传记。

7. 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8. 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18世纪民众的道德经济学》。

9. 薇薇安娜·泽利泽(Viviana A.Zelizer),《亲密关系的购买》

10. 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1. 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

12. 熊秉元,《生活的经济解释》。

13. 熊秉元,《正义的成本》。

熊秉元老师是台湾人,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经济学界的“四侠”。(果大一贯的八卦做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