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三国”,真“西游”
中国古代的四大文学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这大家都知道。如果说十大文学名著,可能就不太清楚了,因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会淹没很多人的视线。
从宋朝有人在茶余饭后开始“说话”以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都成了说话人的谈资,开始是小规模的,所以叫“小说”。后来发现这些话题只是个话题,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所以就没让它发展起来。何况官方专注的是“经史子集”,对那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下人创作,根本不在意。这就预示着它的“小”好像是天定的,永远也长不大。这就是“小说”一词的大概由来吧。
宋朝的“说话”,内容多了,需要有个记载,以备忘记之用,这就出现了“话本”。开始话本很简单,就是标题下面几行字以提醒不要忘记。可是后来感到临场发挥越来越困难,需要在说前有个通盘设计,这就出现了“话本”这个词。这应该是后来“评书”的源头。
到了明朝,由于“郑和下西洋”打开了国门,许多人都想到海外去发财,或者寻找“求仙”之路以长生不老。于是,在有钱人的几头案角,就出现了一种模仿话本的文册,这种被称为“拟话本”的东西记载的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奇闻、生活趣事。为了满足有钱人家消磨时光,短的篇幅不行,需要加长,一读就是几个月。这就是“长篇小说”产生的由来。
我国的四大文学名著就是在这些场合产生的。我说有十大文学名著,那是说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很多,优秀的可以挑选十部。这四大名著却是最优秀的,而且通俗性很强,就连没多少文化的老百姓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真《三国》,假《封神》,一部《西游》哄死人”。可见这些名著在世人中的影响,真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但是,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经历的事情太多,我们逐渐发现这些话有问题,而且有大问题。所谓“真”,应该是确有其事,所谓“假”,就是无中生有,这些我们一般人都知道。但是一旦上升到某一层面,可能会得出想反的结论。比如这个“真三国,假封神,一部西游哄死人。”依我说,应该是“假三国,真西游,一部封神哄不死人”。
所谓“真三国”的“三国”,应该是指《三国演义》。按照易中天的观点,历史应该有几种。曾经发生过的,我们叫它历史,这无可争议。但是有亲临现场的,应是第一历史。有人把这件事记载下来成为史料,只能算第二历史。有人在这个材料上进行取舍、润色、渲染,这个历史,严格意义上讲已“变形”,但它却保留了一些历史痕迹或符号,只能算第三历史。第一历史,除了史官,大都没见过。今天我们能见的,大都是第二历史。
《三国演义》里的历史,是经过作家罗贯中精心取舍加工,只能算第三历史。我们说“假三国”,主要就“假”在这里。它是经过作家按照自己的爱憎感情确定好材料,然后经过艺术手段加工改造的结果。为了突出某个人的形象,作家要进行“事件移植”,即这个人做的事,移在那个人头上。这个人没有做过的事,可以凭空给他“捏造”。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据史书《三国志》记载,那是孙坚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全部算给关羽,实际他只杀了颜良,文丑是曹操部将张辽所杀,关羽却占了便宜。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设空城计,曹操败走华容道,等等这些,在《三国志》中是见不着的,那是罗贯中根据“话本”传说的加工。有人专门统计过,《三国演义》中有三十个故事在正史《三国志》中没有记载。
所谓“真西游”的西游,是指《西游记》。《西游记》、《封神演义》都属于神话小说,按照日常生活逻辑,里面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的“假”就假在这里。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当着“寓言”来读,特别是《西游记》,会吓你一大跳。原来《西游记》写的不是神话,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而且作者对社会现状看得“入木三分”。
《西游记》中那个玉皇大帝,他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其机构的职能模式,完全仿效的是人间。那个唐僧一心向佛,不被任何外来因素所诱惑,简直就是个“木头”,但是他在关键时候没有失去信念,可以称得上是“理想追求”的化身。那个孙悟空大闹天宫表现的不是顽皮,而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唐僧师徒取经过程的艰辛,表现一桩伟大事业的成功来之不易。取经中遇到各种妖魔鬼怪,预示伟大事业成功的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困难。那些“打不死”的妖怪在关键时候有人来保,却折射出现实生活中官场的黑暗与腐败……
如果按照寓言来读,《西游记》自始自终都是一个“很真实”的小说,而且还是一面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把人世间发生的一切都可以装进去。它的四十三个故事,预示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一百二十多个人物,除了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其他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原型,这简直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