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育儿类工具书《正面管教》中
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什么是不良行为?当你主动观察,就会发现,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产生错误目的,我们可以把这些错误目的分成四个类型。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好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更多了解。
不良行为的四种类型
【寻求过度关注】
孩子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心烦;恼怒;着急;愧疚。
想采取的行动:提醒;哄劝;替孩子做他已经会做的事。
孩子的回应:暂停片刻,很快回到老样子,或换成另一种打扰人的行为。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把孩子引向建设性行为。给孩子一个对大人有帮助的任务,比如给一个秒表,帮打电话的你计时。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一个大大的拥抱常常有效。设置特别时光,定期陪孩子。约定一些无言信号。避免给孩子特别服侍。给孩子安慰,表达你对他的信任。不管孩子的行为,关切地把手放在他肩膀上。彼此愉快时,花时间训练孩子。闭上嘴,采取行动。停止哄劝,站起来,拉住孩子的手,带她去洗漱间刷牙,挠挠她的咯吱窝。说出你的爱和关怀。
【寻求权力】
孩子的目的:寻求权力。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被激怒;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被击败。
想采取的行动:应战;投降;希望自己正确。
孩子的回应:变本加厉;屈从而内心不服;觉得自己赢了;消极对抗。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然后再按照下面的一项或几项去做。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并请孩子帮助你一起找到对彼此都有用的解决方案。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随后开个一对一的解决问题的小会。引导孩子建设性地使用他们的权力。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决定你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孩子做什么。(等大家都准备好以后,我会继续讲课。)设定特别时光。让孩子参与建立日常惯例。提供有限制的选择。让孩子把他们的问题放到家庭会议,或班会的议程上。说出你的爱和关怀。
【报复】
孩子的目的:报复。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恶。
想采取的行动:反击;以牙还牙;心想“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孩子的回应:反击;伤害别人;毁坏东西;以牙还牙;行为升级,或换另一种武器。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我得不到归属,但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中退出来。保持友善的态度,等孩子冷静下来。猜测孩子因为什么受伤,表达同情和理解。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反射式倾听,启发式提问。“你看起来很伤心。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如果你造成了伤害,用矫正错误的3R。
【自暴自弃】
孩子的目的:自暴自弃。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绝望;无望;无助;无能无力。
想采取的行动:放弃;替孩子做;过度帮助。
孩子的回应:更加退避;消极;毫无改进;毫无响应。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不要放弃我,请给我一点鼓励、肯定。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体验成功的简单步骤。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骤。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无论多么微小。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放弃。
帮助识别错误目的和观念的线索
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但是有两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
第一条线索: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
如果你感觉到以上类型对应的情感反应,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有可能识别出。虽然很多成人都说自己的情感反应是愤怒和沮丧,但事实上,这是对最初感觉的第二反应。受到威胁、伤害或无能为力,都会让人有非常无助的感觉,以致于我们很快用愤怒作为第二回应把它们掩盖起来。愤怒至少让我们有种虚假的力量感。问一问自己,愤怒和沮丧背后是什么感受,对照以上类型。
第二条线索:当你要求孩子停止行为时,孩子的反应。
对照以上类型,你就能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一旦懂得,大人就会乐意去鼓励孩子,而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对每一种错误目的的有效鼓励方式
按照对应的情况鼓励孩子。请注意,同一个行为可能代表着所有四种错误目的,并且,次序也不是必然从寻求关注开始,依次过度到自暴自弃,被动的孩子受到打击,很有可能直接就进入自暴自弃。
对待十几岁的孩子
十几岁孩子不良行为的错误目的,不同于以上常规归纳,有着更多因素。其中,同龄人压力对十几岁的孩子极其重要。此时,同龄人的认可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而且研究表明,此时,大脑的额叶前部可能有迅速地发育,十几岁的孩子常常把周围其他人的身体语言误解为挑衅行为。因此,养育十几岁的孩子时,必须格外注意表达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测。赢得他们的最好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当心逻辑后果
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管教,大多是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便之后做得更好。很长时间内,家长们都认为唯有惩罚可以达成这个效果,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正面管教中有一个工具叫逻辑结果,因为与惩罚有些许形式上的相似,在实际应用时经常被家长们误用,作为惩罚的伪装。逻辑后果区别于自然后果,需要家长的介入。
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站在雨中,就会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这里不允许借题发挥。比如,孩子总是忘了带午餐,你可以尝试不再给孩子送去,让他体验忘带午餐饿肚子或只能找同学分享的后果。但是,不要试图说教“我早就告诉过你了……”。
注意,有些情况不宜采用自然后果。比如,危险,妨碍到他人,或孩子不在乎结果时。
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大人或其他人介入,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区别逻辑后果和惩罚的,是它的4R准则。
1、相关(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合理”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角度看都是合理的。“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就不能再被叫做逻辑后果了。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是很难运用的,理性时,人们明白自己的目的,但被情绪支配时,大人很容易把“赢得”孩子变成“赢了”孩子。逻辑后果对于处理大多数问题来说,并不是最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