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问题时,你有考虑过他们的情感需求吗?
我经常听到身边的新手父母抱怨:养孩子实在是太难了,孩子不会表达,是冷、是热、是疼、是饿,全得靠自己的观察和猜测,有时候他生病了,寻医问药试了好多种方法都行不通,自己比孩子还难受……
有人说,全世界最难的职业就是为人父母。想想这句话还挺有道理,因为大多数职业都有完备的岗前培训,而怀孕生娃为人父母,完全是即时上岗,我们一边养孩子,一边通过各种育儿书籍和视频摸索适合的方法。
可以说,养孩子是一门大学问,而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时,如何妥善地处置这些问题更是一门大学问。
相信不少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孩子便秘、呕吐、尿裤子,出现各种不舒服的身体症状时,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到医院就诊。然而医生将孩子上上下下检查了个遍,却没查出这些症状产生的原因,最后只能开些减轻症状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助排便的药、并期待孩子长大一些“病”就好了。
可以说这样的治疗结果,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让父母陷入焦虑,他们带着孩子到处求医,而本身一开始对这些病症毫无概念的孩子,在求医过程中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认为自己得了大病,以至于变得焦虑不安,身体上出现的症状更明显。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展示了24个孩子身上出现的不同问题以及父母的处理问题方法,它们让我意识到:我们做父母的,在面对孩子出现的许多问题时,其实常常凭借自己的旧有经验给出反馈,经验不够时也许会征询一些意见再采取行动,更好一点的是会先向孩子了解清楚情况再去解决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最后父母们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了如何解决掉已出现的问题上,而从未考虑过这一问题背后是否有更为复杂的原因。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的作者布拉夫曼博士说:“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布拉夫曼博士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长达五十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在就诊过程中接触到许多“问题”孩子,他通过这些真实的治愈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身体机能出现问题,其实很有可能是心理情绪向外投射的反馈。
如何消解孩子出现的躯体症状问题,布拉夫曼博士通过书中案例做了充分的展现:
第一,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奇怪行为背后的原因是焦虑,并找出焦虑的合理解释。
这样说似乎有些难以理解,我们以书中案例为例:
父母开始训练3岁的克劳德不用纸尿裤,改用便盆上厕所,但是他怎么也学不会。他每次想要尿尿时都憋着,直到穿上纸尿裤才肯尿出来。与此同时,他还变得爱发脾气、哭闹,让父母非常担心。父母带他看了医生,却没发现任何身体问题。
于是作者对克劳德与其父母进行了心理咨询,通过和克劳德对话以及他的画,作者终于知道了克劳德不想接受便盆尿尿的原因——对“小鸡鸡”被拿走的性别焦虑。
在这期间,作者都尽量用孩子能够听懂的语言进行询问和引导,让孩子解读自己的画作,即便画的只是一些线条或者不成体系的图案,但通过对话,允许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不强加任何评论。
第二,帮助父母明白他们如何根据孩子的症状去进行解读。
在治疗过程中,克劳德的父母也在一旁倾听,布拉夫曼博士认为,父母对于孩子行为的正确解读是寻找问题成因进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中的二十多个案例让我们看到,父母对于孩子问题的解读,有时会出现偏差,会想当然地带上自己的经验进行解读。因此,帮助父母正确解读孩子的症状也是一个关键。
父母在养育孩子、处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发现未曾察觉的自己,有时候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更像是父母身上出现的问题的折射。只有解决了二者的焦虑,才能更好地解决潜在的问题,父母子女都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