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逃离,二是找到新的信仰。

来自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作品,据说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畅销榜。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本回忆录,逃离原生家庭并重塑自己信仰的经历,除了人名是虚构的以外,故事基本都是真实的。
塔拉从小就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世界里,一家九口一直住在山里,靠一个废料场营生。七岁之前的她从未走出过大山,17岁前甚至从未接触过教育。读到这里,忽然想起封面英文书名Educater,难不成塔拉的改变,是因为接受过教育?
塔拉一家信教,保守而偏执的宗教信仰下,他们只迷信上帝,只遵照最古老的教义行事,对现实生活的一切都特别质疑,也很抵触。小到日常生个小病、大到生孩子的人生大事,他们都不相信医院,所有的孩子都在家里出生,不管多大的疾病,绝不上医院。这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出生证明,而且不用去上学,他们开车不办驾照也不买保险,他们从不工作,单靠拆解废品卖钱度日。
7岁之前塔拉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有个身形不高却自带威仪的父亲;聪明能干又美丽优雅的母亲;性格迥异喜欢打闹却也团结互助的兄弟姊妹,就连破烂的废料场在她看来也是藏着宝藏的……
只不过,慢慢长大的塔拉渐渐感知到不正常:孩子都不需要上学,汽车不买保险,开车不系安全带,生病不去医院,上过卫生间不洗手,不与外面的“异教徒”接触,反对规定规则……种种这些都是来自认知低下又自以为是任性而为的父亲的控制和洗脑。
追根溯源,这就是塔拉的原生家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含了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个人认知、情感表达和应对、自我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人际关系和应对能力……原生家庭对个体的情感与认知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著名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没想到,磕磕绊绊地,塔拉一而再、再而三被原生家庭的阴影所累,身体和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折磨和损伤。
I had decided to study, not because I thought education would allow me to change the world, but because I knew it would allow me to change myself.
不幸中的万幸,塔拉有个爱她并帮助她走向大学校园的哥哥泰勒,遇到有在善良的大学室友、真心帮助她的主教以及改变了她的认知的克里博士和斯坦伯格教授,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凭借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塔拉通过自学考入了杨百翰大学,随后又获得了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塔拉通接受教育,让她懂得了选择人生的权利,最终挣脱了原生家庭的限制,像一只鸟一样飞往自己的山,完成了凤凰涅槃式的蜕变。
其实,原生家庭并非完全一致,其影响也是千人千面。正因为家庭是每个人学习和模仿人际交往模式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沟通方式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都直接塑造了个体未来在外部世界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譬如在一个开放、支持和鼓励自由表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个体,通常能够更自信地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种环境会促进了有效沟通技巧的发展,包括倾听、同理心以及非言语交流的能力,而塔拉家里存在的沟通障碍、经常的争吵、忽视孩子的意见……才会导致塔拉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在人际交往中很难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面对冲突时采取逃避或攻击的态度,而不是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原生家庭还深刻影响着个体面对生活压力和挑战时的应对策略。家庭是个体学习如何处理不确定性、挫折和困难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应对方式、家庭的应对机制,以及家庭内部对待压力和挑战的态度,都会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样的正面言传身教,远比学校书本里枯燥无味的文字有效。
当然,原生家庭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毁了你,也同样可以成就你 。要说塔拉在原生家庭最大的收获,就是锻造了她顽强坚韧的意志力和超出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塔拉说:“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总而言之,只有自己想改变,才能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