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个人了解职业规划

生涯干货| 生涯咨询理论流派集锦

2020-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盖洛普优势教练Emily

生涯咨询中,我们经常会立足于不同的理论流派,结合来访者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今天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几种常用的理论流派。

01  人职匹配

1908年,被称为“职业指导之父的”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

次年,他出版了《选择职业》(Choosing  A Vocation)一书,第一次运用“职业辅导”这个术语。

在书中,他提出了“特质-因素论”这个概念,也就是我们说的“人-职匹配理论”。

他指出,「特质」指的是我们个人的品质,比如兴趣、性格、能力、资源和优势等;「因素」指的是工作对我们的要求和成功的条件,比如用人条件、要求、报酬、前景和晋升机会等。

该理论的核心哲学假设是:如果我们清楚地了解我们自己,同时也了解外部环境,那么我们可以选择最合适的职业了。因此,他提出「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当前一些中介机构,比如婚介所、猎头也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去执业。

试想一下,有一份工作既能满足你的兴趣、又能发挥你的特长,还能满足你对职业的所有期待,那无疑是一份完美的工作,令人心之向往。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能够拥有这样工作选择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所以,多数人的职业机会选择会在可供的范围内,找到相对的匹配度。

想要实现这个尽可能的匹配,需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选择的权利

比如,面对高考后申报大学就读的专业选择,孩子希望学美术设计,家长希望让孩子学经济金融,怎么办?

这种情况,我之前在咨询过程中经常遇到。一般来说,孩子在没有确定选择的前提下会顺从家长的意愿,但情况往往是,等毕业时孩子发现自己并不想从事金融或经济类岗位,意愿和兴趣低本身就是「不匹配」的表现。

面对焦虑的家长,我们经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是希望孩子幸福,还是希望他按照你们的期待幸福”?

我想,此刻你已经有了回答。

第二,有可选的选项

比如,一名应届毕业生找到我做咨询,问毕业之后是进国企还是外企,选择互联网行业还是金融行业,要从事业务岗还是职能岗?

面对众多的选择,我会先问对方:“请问你目前手里有几个Offer?”

对方说没有Offer。

我想,这也是当前很多职场人焦虑原因所在。

因此,不要在还没有选项之前就担心和焦虑,耗尽了能量,不如行动起来,先去多多创造选项吧!

综上,匹配论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自我认知和职业世界探索这两件事,越早越好!

02  生涯发展论

美国职业管理专家唐纳德·舒伯(Donald Super),从1957年到1990年间一直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生涯理论,他提出了「生涯发展」的概念,取代了先前「职业辅导」的模式,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按照帕森斯的假设,匹配的才是最好的,那不匹配了又该怎么办?

这便是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论的核心观点:人的生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态匹配过程。

这里面有两点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突破:

第一,角色平衡的概念

1984年,舒伯提出了「生涯彩虹图」的概念,它让我们明白了“工作虽然很重要,但这并不是你生命的全部”,每个人都还有其他的人生角色和生命广度。

因此,如果在一个人在工作者这个角色中暂时无法得到满足,可以到别的角色中去寻求平衡。

平衡的前提是你还有别的角色可以赋予自我认同的意义,同时,平衡的关键是要清晰知道我们在经营着一个怎样的生活。

第二,阶段论

简单理解就是,当下不匹配不要紧,你可以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比如你目前从事着一份不喜欢但可以满足你谋生需求的工作,没关系,你完全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在喜欢的领域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进行专业训练,为将来能够顺利过渡到既喜欢又擅长,还可以承担生活成本的那份工作中去做准备。

正所谓“每一天,为明天”!

舒伯认为一个人,在他20岁到65岁之间,会有七次成为一个行业专家的可能性。所以,那些还在担心自己做一件事会不会已晚的你,放下焦虑和犹豫,去行动吧。

要知道很多事情其实真用不到「一万小时理论」,你就已经胜出了!

03  工作适应论

1964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罗奎斯特与戴维斯,提出了「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这个理论成了生涯咨询的第三股流派。

该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选择之后的适应更为重要。

简言之,一个人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它让我们满意的同时肯定又存在着另一面,而另一面的部分是我们需要去努力适应的。

这里的“适应”在组织理论中是指努力得在组织满意度和个人满意度之间维持平衡。平衡的前提,是你愿意按照组织的要求去提高自身技能,让组织先满意,随后组织才会不断满足你的合理要求。

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公式:

快乐=能力-期待

即,适应过程中,要做到两点:

第一,提高能力

提高自己的能力满足组织期待,或调整心态,降低不合理的预期。

第二,接纳规则

组织永远是规则的制定者,要学会接纳组织规则,摸清在边界内的发展路径。

04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

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大师约翰·克朗伯兹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

该理论源于行为疗法的认知行为理论,创始人为阿尔伯特·班杜拉。理论的核心认为:人是有自我效能感的,即个体能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能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有自信程度。

影响自我效能有四大因素:

第一,成功经验

回顾过去做过的许多成功的事情有助于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

第二,替代经验

“你看我这么笨的人都考试通过了,你一定可以!”

第三,社会鼓励

被掌声和鼓励激发,人们都会瞬间觉得自我效能感强大许多。

第四,情绪情感

可以将任务赋予一定的意义感、价值感和使命感,激发斗志和内驱力。

综上,社会认知生涯理论告诉我们:所有的灾难和挑战都可以成为励志的理由,不应该成为逃避的借口。不去尝试就不知道如何认知,先把当前的工作做到极致,未来的路才能逐步清晰!

05  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到现在没有自己的理论和关键概念。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鼓励人们朝向未来的领域的探索和行动,而后现代主义理论是让人们一旦确定目标之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行动力。

同时,该理论认为每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而非固定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我用下面的这张图表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不同。

和传统主义的咨询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对于问题的解决集中在三方面:

第一,不要V.S要

传统主义关注你「不要什么」,而后现代主义关注「你要什么」,聚焦目标,而不是问题。

第二,过去V.S未来

不关注过去也就是问题形成的原因,而是关注未来目标实现了的时候是怎么样的状态。

第三,为什么V.S怎么办

比如:为什么这次化学考试没有及格”?VS “你暑假做些什么下次考试可以及格?”

综上,后现代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每个来访者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我们的角色就是帮助来访者聚焦目标,增加行动力,促进对方自我实现。

结束语

对于咨询而言,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人们努力寻找匹配;一类是暂时无法匹配时,教会人们如何应对。

用下面一张图来总结。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 END -


关于作者:盖洛普全球认证优势教练,新精英认证生涯规划师&版权课讲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指导师,法国里尔商学院MBA,外企HR,国内多家职业发展平台签约导师和顾问,专注人才发展与培训,助力个体生涯规划与心智成长。

公众号ID:生涯规划与心智成长(EmilyDONG_2016)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