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婚姻育儿读书

我们想让孩子回避的问题,这本书却让孩子直面它

2017-10-27  本文已影响24人  颖之老师

01

当我们面对孩子天真的笑脸时,我们想到的都是美好的事情。

所以对着孩子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最美好的事物展示给他们。

而那些连我们自己都难以释怀的伤痛、失去,我们总是很难有勇气跟孩子讲述,更不要说让孩子去面对。

但是,有一本绘本却用它特别的笔调,带着孩子直面伤痛,并学会自我治愈。

这本书就是《小伤疤》。


02

《小伤疤》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叙述了一个孩子失去母亲后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的变化。

这本书从情绪疗愈的三个阶段表现了小男孩如何面对妈妈的去世。

情绪疗愈的三阶段分别是认同、净化和领悟。

第一个阶段,当小男孩知道妈妈走了,他悲伤无助,丧气地躺在床上。

小男孩很清楚地知道妈妈走了,其实就是妈妈去世了。

但他很不开心,觉得妈妈太不够意思了,怎么能这样扔下他们。

因为爸爸不会帮他把小面包切成两半,也不会上上下下涂蜂蜜。

他很难过为什么,妈妈都没能好好教教爸爸,弄得爸爸一副狼狈的样子。

小男孩在用抱怨调试着自己的悲伤。

可是,失去妈妈的痛苦用抱怨也很难调试。

他开始想保存妈妈的一切,妈妈的声音、妈妈的味道……

为了保存妈妈的味道,他开始把窗户关上,为了妈妈的味道不消失。

爸爸因为他奇怪的行为而骂他。

他感觉爸爸已经开始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讲话了。

小男孩说他不在乎,因为他不想听别人说太多话,他怕这样会把妈妈的声音盖住。

小男孩在受伤的时候听到妈妈的声音,为了可以不让妈妈的声音离开。他把结痂扣掉,让伤口继续流血。

因为他对自己说,只要血还在流,妈妈的声音就不会走。这样我就没那么伤心了。

03

在这个阶段小男孩一直都在试着接受妈妈已经离去这个事实。

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小男孩非常痛苦。

直到外婆来到小男孩的家,小男孩开始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净化。

外婆没有觉得小男孩不想开窗的举动很奇怪,而是抱住他,把他的小手放在胸前,告诉他,妈妈就在这里,永远不会离开。

伤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是思念不会停止。离开的人也会一直在我们的心里,陪伴我们继续前进。

小男孩的心开始慢慢变化,虽然他依旧用自己的方式去收藏妈妈。

但他开始理解身边的人,不再封闭自己。

他说,外婆教爸爸怎样在面包上抹蜂蜜,要抹成闪电形。爸爸在这方面没什么天赋……

我一点都没有责怪他,如果想让他有进步,就应该鼓励他。

最后,孩子终于进入到最后一个阶段,领悟。

小男孩发现自己的结痂不见了。

不知不觉中,伤口已经好了。

他平静地睡着了。


04

这本书我反复看了好多次,每次都觉得内心有情绪在涌动。

一本好的书是可以激起读者某种情愫,也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个周末带着孩子一起去看这本书吧!

另外留下一个问题给大家一起探讨吧!

为什么这本悲伤的书要用红色的基调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

祝大家周末愉快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