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你被贴了什么标签
1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教育背景,所以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各不相同,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判周围的人和事,对和错,好和坏,这些评判使用的贬义词,往往会使价值评价上升到道德层面,给被评价者贴上道德标签,比如“坏人”“缺德”“不孝”等等,一旦如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会对立,矛盾会升级,沟通的成本就会增加。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家庭,我们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沟通场景,比如“是否应该加班”,比如“孩子是否应该上辅导班”,不同的角色会表达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学会“站在角色的立场上用角色色态度去思索角色的行为”,既要准确表述自己的意见,又能理解对方的意图,在双方的价值观中找到“交汇点”,也就是“求同存异”,使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
2
我是“断舍离”的忠实执行者,所以在整理房间的时候,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东西扔了吧”、“这件衣服不要了”,而我的这种行为,就经常招来妈妈的反对,于是我们之间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场景1
妈妈:“你为什把这件衣服扔了,看着还像新的”
我:“这衣服我已经好几年都不穿了,这么难看,都过时了”
妈妈:“留着吧,万一要穿呢”
我:“哪有那么多万一,不留了”
妈妈:“ 真是个败家子(道德标签),这家都让你给败完了”
场景2
妈妈:“这菜留着明天吃吧”
我:“倒了吧,留到明天吃不健康”
妈妈:“什么不健康,我吃了一辈子剩饭,不是好好的吗”
我也不辩驳,起身把菜就倒了。
我妈气的只骂我“作孽(又一个标签),老天爷在看呢”
这些场景经常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妈妈甚至偷偷翻我的垃圾袋,把我扔的东西再捡回来,这让我十分痛苦,于是常常为这样小事吵架,我妈妈甚至要打包走人,不愿意住在我家。
3
妈妈出生在旧社会,她一生经历过战乱、饥饿、贫穷,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养育了5个孩子,她经历的痛苦是我没法认知也不能承受的.妈妈曾经给我讲我大姐出生的时候,正是饥荒年代,正坐月子的她饿得都不会走路,要扶着墙才能走,在院子的犄角旮旯想找一粒粮食都没有。所以对妈妈来讲,一针一线,一粒一粟,都极为珍贵。
而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改革开放的年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旧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被远远抛弃,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母亲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却没有顾及母亲的感受,没有站在她的立场上去感受那些即将被扔掉的物品曾经带个自己的温暖,而这样的小事、琐事却伤了母亲的心,细思极恐,觉得自己还真是“不孝(自己给自己贴个标签)”。
4
妈妈以前的经历其实我已经听过无数遍了,大多数都是她在跟我争吵的时候讲的,我一直都是很不耐烦地去听,越听越反感。这一次,我和母亲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陪着妈妈一起回忆过去,妈妈讲的也很畅快,讲到没啥吃的时候说“一看见你要扔饭菜的时候,我就想起自己扶着墙走不动的样子”,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我把自己的感悟告诉妈妈,告诉她她的观念没错,但同时也告诉她,时代变了,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一样了,讲剩饭剩菜的危害,还专门下载了关于剩饭剩菜引发疾病或死亡的视频报道,妈妈也有所感悟,我们努力做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用对方的态度去思索对方的意图”。
对于断舍离,我还会继续坚持,不过我会改变方式,比如,旧衣服我会打包送回老家,送给需要的人,再不会扔掉楼下的垃圾桶里,让妈妈看着难受;不用的旧家具,可以卖到旧货市场,使物有所值,有一点点回收货币,老妈一定会开心;至于剩饭剩菜,我们已经达成共识了。
希望我能做好,因为我们互相爱着,不会让沟通成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