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跨年演讲 | 原来还能这么干!(摘要版)
罗胖的跨年演讲过去一周了,今天我又仔细刷了一遍,并且将我认为的重点做了摘抄。摘抄的原则是,我看到这些要点后,可以完整的复述出罗胖的演讲内容。是我能复述就行了,至于看到此文的读者有什么收获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我很重视跨年演讲的学习,也决定之后的时间会多次温习。不仅是罗胖的跨年演讲,还有刘润、吴晓波、李笑来、李善友、剽悍一只猫……等等老师的,都是我认真学习的对象。你想想,人家兴师动众、苦心孤诣捧出来的一场大课,浓度会有多高?这太值得了,幸事,爽哉。
第一部分
1. 行就行,不行还能怎么办?
记得德鲁克说过一句话:“人们喜欢说意志可以移山,但其实只有推土机可以。”
在徐伟这个故事里,你会发现,他是两头都有。
他既依靠父爱如山的个人意志,也依靠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那台推土机。
他把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往前推进了一小步,具有了当代意义。
2. 四毛三的物业费真的能挣钱吗?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你会发现,堆资源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道路。还是那句话:“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让更多的人,甚至让自己用户之外的人,比如说这些捡垃圾的人过得更好,这本身就是问题的解决方案。
3. 怎么收老破小社区的停车费?
怎么管这些北京大爷呢?北京大妈,一个大妈管理一帮大爷,效果好着呢。
我们经常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
4. 未来的好公司究竟什么样?
一家企业不能仅仅从纯粹的商业逻辑里认知自身,它还要把自己的生存放入到社会的全局利益中。这才是一家好公司的新样子。
让产品更好、竞争力更强,不是只有堆资源这一种方法。提升更多人的生活品质和尊严,也是一种方法,而且是更良性的方法。用这种办法,企业也可以挣钱,也可以长大。
愿景把小区里的一些树换成果树,请居民自己来认养,到了秋天,结的果子就归认养的人。那你想,主人伺候树不比园丁更精心?“这是我孙子吃的果子,不能让人给糟蹋了”,会天天到楼下转悠。有盼头、多活动,对老人的健康也好。
5. 怎么荣耀用户?
岚图的选择是,拆掉思维里的墙,把生意逻辑还原到社会全景里去,把用户关系经营成真实的人和人的关系。
真实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高境界不仅是“我对你的服务满意”,而且是“我为这份关系骄傲”。
6. 老大为什么要帮老二?
共同富裕这个话题下的所有纠结,关键不在于钱的分配,而在于是不是认同:我们是一个大共同体中的一家人。
如果你和你的伙伴想不清楚该不该做一件事,就在心里设想这么一个
“老太太”
她阅历丰富、充满善意,有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感。你就想,这个“老太太”看到你、你的公司做了这件事,她置身事外,旁观者清,会作何感想?
这就是朴素的道德直觉。这其实是一个无比清晰的标准。这个直觉的标准,往往会比计算和推理更直达事物本质。
作家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
“凡事总有一个经济学的解释。但除此之外,无疑也有其他的解释。”
第二部分
7. 感觉资源不够怎么办?
腾挪:不要正面硬刚,另找一处,落下一子,从而打开一个新局面。简单说,就是
不硬碰,巧转身,换思路,开新局。
8. 扫码摸狗是一种什么体验?
谁说警犬的作用只有发现线索,抓捕歹徒?
可爱难道不是它的资源吗?
这笔力量资源,换个视角,就变成了吸引力资源。
所谓的创新,经常就是再造资源。
9. 一个红绿灯怎么让人怦然心动?
你看,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有两个面目。
它可能是物质资源,也可能是情绪资源。我们的生命,是靠这两种资源才支撑得起来的。
所谓腾挪,往往就发生在这两种资源的转换之中。
10. 打客服电话的秘诀是什么?
这个世界一直在犒赏那些,用情绪资源支撑他人的人。
教你一句话,就是对客服说:
“我知道你特别不容易。我这个事,给你添麻烦了。”
11. 开理发店为什么不能太年轻?
仔细想想,你更愿意去谁那儿理发?是你熟悉的、信任的人那里,还是不熟悉、没话说,还动不动就让你办卡的人那里?
熟客的信任,也是宝贵的资源。
12. 小五金店为什么生命力强?
让一个小五金店基业长青的核心竞争力,是两口子和睦。
老婆和气有人缘,老公干练有手艺,先得是一个好人家,才能细水长流。这家店的根,就扎在夫妻日常生活的底盘上。
和谐的家庭关系,也是经营的资源。
13. 60岁还有多少可能性?
60岁的俞老师,成也成过,输也输过,现在再出发,身上是一份年轻人很难有的轻松和豁达。
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60岁,很可能也是一个可以更少顾虑地出发、有更多自由的年纪。
14. 老年人使劲折腾有多大价值?
根扎得越深,枝叶伸展得越远;年岁越久,创新的胆量也越大。
只要认真生活,就是新资源
要不然你以为那些物美价廉又新鲜的菜市场哪来的?那不是凭空就有。是城市里认真生活的大爷大妈,一次次趟出来,一刀刀砍下来的。会逛市场的年轻人,只需要跟在大爷大妈后面说一句:“照这个价,给我也来两斤。”
可别小看这些事,只要一直做,这就是在为这个社会训练精细化的体验服务啊。认真生活的人多了,认真做产品做服务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这是一个人人生阶段的腾挪,也是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腾挪。
15. 熟经济到底有什么魅力?
在数字增长的同时,整个经济的内部,正在变得更丰富,更成熟。
以前只会欣赏长河落日,变得丰富之后,也会欣赏小桥流水。以前只向往功成名就,变得丰富之后,也会向往诗和远方。以前是年轻人冲锋陷阵,现在老人家也可以一往无前。
这就叫熟经济,从“大力出奇迹”,到“随处见风韵”。
第三部分
16. 公司怎么探知员工的情绪?
给每个员工发一袋玻璃球,三种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员工要是愿意的话,每天下班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情绪,向本部门的瓶子里投入一颗球。高兴就投红色的,一般就投黄色的,沮丧就投蓝色的。全凭自愿,也没人会盯着看他投不投。
案例看上去没有用什么数字化技术,但是它用的全是数字化的思维。就是把过去模糊的、不能测量的东西,变得可见、可衡量。
17. 智能水表竟然还能救命?
初心之外,还要用心。
一个好的数字化系统,需要的恰恰是设计者从人出发,替人考虑。你成为更好的人,就能看到数字化更好的用途。
18. 老板怎么给消费者撑腰?
简易瓷砖
“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
19. 蜂农追花怎么用上数字化?
“也许宇宙中最反直觉的真理是,你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20. 怎么让普通人当上急救超人?
拿到这个机会的奖励的,不是那些捷足先登的人,高瞻远瞩的人,势大财雄的人,而是那些心细如发的人,分辨力高的人,善解人意的人。
21. 自动驾驶还有什么应用场景?
“云代驾”这个词,之所以让我感到脑洞大开,是因为它修正了我们对于技术的想象。一个雄心勃勃的科技变革,居然停靠在了一个温情脉脉的中间站。
了解了这个趋势,我们才能理解李彦宏的那句话:
“人工智能只有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直面复杂形势,才能体现出技术的革命性意义。”
数字化这班车,比早晚更重要的是,你为什么出发?比快慢更重要的是,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第四部分
22. 跨年演讲为什么要做碳中和?
我们花了一笔钱,也不多,为本场跨年演讲购买了国家核证自愿碳减排量(CCER)。
锁定一个确定性的目标,返回来看现实,看哪些是现在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就能做到的,先做;哪些是目前能力不足的,学习。
工作马上就变得清晰具体了。
碳中和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思考角度。既然看眼前,看到的全都是不确定性,何不直接跳到终局,去看那个最终的确定性?为什么不用明天一定会发生的事,再来倒推出今天马上要做的事呢?
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其实很少能知道。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件两件事,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你想,那是多么珍贵的行动指针啊。
对中国人来说,碳中和的本质是产业升级。
如果某个未来一定会发生,那就先行进入那个未来,去等其他人。
23. 地方政府怎么靠“链长”招商?
“心平气和,急中生智”
这是一个谐音梗,是芯片的芯、液晶屏的屏,还有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集成电路、面向消费终端的现代制造、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
所谓政府是“最佳投资机构”的传奇,就是这么来的。
目标清晰了,手里的清单就短了。清单短了,在每一个对象上下的功夫就深了。
24. 怎么用工程思维找到伴侣?
她真是个行动的巨人,有空就跑到几个大学里去,特别是理工科院系,去看各个系的布告栏,看老师介绍,特别是哪个年轻老师得奖了。得奖了嘛,不管是教学奖还是科研奖,大概率事业心就不错。如果照片看起来也有眼缘,就托人打听是不是单身,然后挨个认识去啊。
做事从前往后推,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不确定性很强;从后往前拉,是从确定性里找可实现的切入点,其实没有那么难。
25. 厨师不想被机器人替代怎么办?
练手艺的同时,也得把自己纳入一个大的行业网络里。
26. 公司为什么要向下一级写周报?
在得到公司,不是下级向上级写周报,而是反过来,上级要向下级报告。
这是我们主动把自己的头脑打开,把那些默会知识组织起来,打破层级,用工具方便地呈现给所有的员工。让知识在组织中沉淀下来,传递下去。
这个文档的名字叫《我就随便问问》。听着就不是很严肃吧,这里没有什么层级关系;再看问题,真的很随便。
请注意,企业要负责的不是员工在这家企业的生存能力,而是他在整个社会、整个职业生涯里的生存能力。
27. 在丛林里迷路了怎么办?
有一个方法,就是顺着流水的声音往前走。为什么呢?梁宁老师有一个概括很漂亮:因为
流水一定有终局。流水可能会绕路,但绝不会回头。
28. 怎么赢下职场的“中场战事”?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一个人的价值,是他身边最常往来的六个人的平均值。那就别原地等着,而是要积极地选择与谁同行啊。
现在就进入一张能互相激发、共同进化的人际网络。让这个网络塑造我们,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尚不均匀。那我们就到未来浓度最高的地方去。
第五部分
29. 小透明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长期研究青年问题的学者张安定说,在今天要从小透明当上普通人至少要满足三个标准:
第一,有房住;
第二,有班上;
第三,有人陪。
30. 如何一句话救下想要轻生的人?
我前段时间,看见一个德国的消防员特别有招。他去劝人的时候,会提前多准备一套消防服,连头盔带衣服全套的。然后跟当事人说,来,你穿上,跟我们一起下去。你放心,有头盔,谁都注意不到你。
31. 开远程会议为什么必须开摄像头?
每次跟团队开会,要求就一条,强制每个人都把摄像头打开,把虚拟背景关掉。
说白了,就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更优秀的人,不允许自己干那些浑水摸鱼的事,无意中都会认真起来。我们谁都知道认真的力量。
看,这又是一个人心中的小支点,撬动大杠杆的故事。
支撑我们的,不仅仅是诗和远方,更是我们身边的日常。
32. 有哪些立刻让生活变美好的小东西?
所以,敷尔佳就和跨年演讲一起发起了一个好物清单的飞书共创,让大家都来贡献一下过去一年有哪些小东西帮自己提高了幸福感。
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
那我们要推行一个新事物,就要有绣花一样的耐心和功夫。针对具体的人,用具体的解决方案,一点一点地,把新事物嵌入到别人原本的生活场景里去。
33. 小面包店竞标怎么赢得好地段?
愚园路改造的目的,是复兴一个社区,一个既有历史又有温情的社区。
这每天送到养老院的一点面包,对于社区氛围产生的贡献,当然就比一点点租金收入重要得多。
这家面包店不是证明了自己有多好,而是让人看到了他们融入社区的努力。
34. 怎么用日用品推广高科技?
那怎么吸引农民呢,推广会得准备伴手礼,这个伴手礼就有讲究了。
“极飞三件套”——脸盆、打火机、扑克牌
你看,什么是爽?坐在田间地头,抽着烟几个人打个扑克;热了渴了,旁边就是一脸盆切好的西瓜。不就是这吗?
“极飞三件套”的潜台词是,只要来一台无人机,替您把洒农药的苦活累活干了,您就可以这么爽。
一个人到底会被什么真正打动?别扯远的,就是眼前自己可以理解的幸福想象。
这招的确好使,极飞一使就是十几年。不过,三件套也迭代了新版本,变成了冲锋衣、太阳镜和棒球帽。为啥是这三件?田地里劳作的现代农民,也可以想象自己是户外高手。
无论你从哪里来,无论你所在的行业多么高大上,要想做成一番事,你就得回到用户身边的日常。
说白了,不就是我能扎扎实实地站到你的真实生活里,快乐你的快乐,忧伤你的忧伤吗?
35. 为什么要让工人把挖掘机开回家?
他跟非洲兄弟们定了个规矩:每个星期谁干活最积极,周末就能把挖掘机开回家去。
36. 为什么要敲锣打鼓把奖状送到部落?
但好事情的特征,是它本身就是目的。
我们真的相信这样的模式吗?
但好事情的特征,是它本身就是目的。
所谓“越狱式创业”,就是在这里使劲,就是为了离开这个地方,我现在挖空心思干这个事,是为了将来不干这个事。
而还有一种模式像那家面包、极飞,我感受到的是,
他们在建设自己的“村庄”。扎根于一个地方,扎根于人的日常。
第六部分
37. “35岁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所谓的“35岁不该来找工作”,更准确的表达是:“人到了35岁,就不该再用标准化、同质化的能力去找工作了。”
那些能从35岁困境里走出来的人,可能是因为人格魅力,能团结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勤于输出,在同行中有声望了;可能是个人视野超出行业本身,可以应对更多新挑战了。总之,这样的人即使要找工作,要么有猎头来挖,要么有朋友介绍。他确实不需要四处投简历了。
38. 为什么天宫站航天员不是小年轻?
首先,说明“35岁现象”这个天花板并不存在;其次,他们除了我们能想象的身体素质好、行动敏捷这些优势之外,一定有一个优点——
他们一定是优秀的连接者
这是什么?这就是软技能。那怎么积累软技能呢?来听几个故事。
39. 好医生为什么要想到比基尼?
原来名医比拼的不仅是技术;不是别的大夫10秒能缝好,他8秒就可以;不是别人能缝一个百鸟朝凤,他能缝一个狮子滚绣球。名医比拼的原来还有另一种能力。他能体会到一个和医院手术室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对病人很重要的场景:这个病人不仅要活命,而且,在未来,也许她还要穿比基尼。
医生的医术,本身就是软技能和硬技能两个方面共同组成,准确诊断、开药方、做手术是硬技能,体恤病人的感受、激发病人的信心是软技能。
“在今天,和患者达成联盟关系,也是一位医生的核心能力。”
40. 老师怎么提醒学生家长还不伤面子?
一位小学班主任,班上有三个学生上学没带作业本,要在群里通知家长。老师没有说三个孩子的名字,更没拍孩子的正脸,只拍了孩子鞋子的照片发到群里。
“未来一个教师如果仍然只是一个知识讲解与传授的角色,那么他会被替代,而成为情绪劳动者的话,他就无可替代。”
对于软技能,有很多解释,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公开演讲、专业写作、团队合作、数字素养、领导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管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等。
软技能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它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我们变成“接口”,能和其他人、和组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就像每一片拼插积木,它既是有功能的个体,又是一个“接口”,向其他个体释放邀请信号。
我来提醒一下你:保持身为“接口”的自觉,对维护软技能时刻警惕。
41. 为什么不能用发钱代替发月饼?
月饼是个“接口”,让一个单位可以和员工的社会关系连接起来。
- 怎么发朋友圈能多交朋友?
你看这一条:
“刚给自己做了一顿饭。想吃吗?拿好东西来换。”
不要小看这句话,它同时暗示了三层意思:第一,我会做饭,我可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哦。这是呈现
。第二,我邀请你来吃啊。这是呈现
连接性
。第三,我也希望你有独特的价值。这是有
筛选性
如果一个产品经理,他经常发这样的朋友圈:“刚读完了一本关于产品的书,很棒。我做了详细的笔记。有需要的,找我要。”
如果一个销售,他经常发这样的朋友圈:“签单了。给帮我的朋友准备了一个小礼物。他们都很喜欢。你也可以送给帮过你的人。链接在此。”
43. 为什么一起吃早餐比吃晚餐好?
大家互相之间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认识一下。这样政府就扮演了“接口”的角色,没准大家还会有后续的商业合作。
44. 深圳今天在拼命干什么?
它不再只是号召年轻人来飞扬你青春的城市,它也努力地把自己变成可以安居的城市,所以才要拼命搞教育、搞医疗、搞环境,让所有为这个城市奋斗的人,可以在这里养育儿女、奉养老人,可以安坐下来享受美好生活。
41岁的深圳,也开始用软技能武装自己的城市竞争力了。
45. “内卷”应该怎么破?
“内卷”问题的重点,不在“卷”上,而是“内”上。它指的是那种——持续投入资源,但是不产生价值的竞争。
“什么叫成功?20岁有人愿意带你叫成功;30岁有人愿意用你,放心把一摊事交给你叫成功;40岁有人愿意捧你,你在人群中有声望叫成功;50岁有人愿意跟你,你桃李满天下叫成功;60岁有人愿意请教你,和你在一起很快乐叫成功。”
我们都是赶路的人啊,如果走着走着,觉得路太挤了,别慌,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路太挤了,那就该上台阶了啊。
年纪轻轻,硬技能的基础越坚实越好;年纪渐长,软技能连成的那张网越大越好。
46. 自己在家能做烤鸭吗?
卡萨帝这几个字,不仅仅意味着一组产品,还意味着一类“接口”,是把人和美食、和美好生活连接起来的连接器。
说到这里,我们才可以理解场景专家吴声老师说的那句话:
“产品解决一个问题,场景持续解决问题。”
流水不争先,靠的是滔滔不绝嘛
第七部分
47. 20年间中国人发生了多大变化?
你对比一下,前后20年这两次全民情绪的大爆发,这个对比真的意味深长。
20年前,我们有能力团结家人,有底气迎接客人;
20年后,我们有能力选择客人,有底气保护家人。
《惠此中国》赵汀阳老师在这本书里给了四个字:中国旋涡
“中国的扩展不是来自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是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旋涡核心的礼物。”
这个句子很长,分析语法就得费半天工夫。简而言之,咱们中国变成今天这么大的规模,不是我们强势扩张的产物。它是什么?它像个旋涡一样,刚开始很小,但就这么坚定地持续地在那儿旋转,形成引力,把周边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不断卷入,所以它才变得越来越大。
换句话说,我们这种文明的发展策略,不是攻击型的,而是吸引型的。
对我们这代中国人来说,看护好那个中国旋涡,让我们的文化更有吸引力,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48. “暮山紫”是一种什么颜色?
对,就是一千多年以前,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那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年轻的王勃站在布满夕阳的山前,像烟一样的水雾、落日余晖的光线似乎凝固在一起,给山罩上了一层薄紫色,他怦然心动,落笔而成这三个字:“暮山紫”。
这是“朱孔阳”,这是“石榴裙”,这是“洛神朱”,这是“朱颜酡”,这是“如梦令”,这是“养生主”,这是“青玉案”,这是“天水碧”,这是“蓝采和”,这是“螺子黛”……
郭浩干的,就是重新给缤纷多彩的颜色,创造了一套中国式的命名方法,它们有的来自文人墨客的诗句文章,有的出自古代器物绘画。这就是他的中国传统色。
郭浩其实是在创造一个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的中文快捷键。
自然还是那个自然,色彩无非就是波长的变化,哪个文明定义了它,哪个文明就拥有了它。你看,那个5000年的中国旋涡并没有停,当代中国人仍然在推动它。
传承文化,不能躺在老祖宗的故纸堆里搞鄙视链——你们家有的,我们家一直都有。而是要一直向前,不断地用当代的视角,再造过去的传统。
49. 你在《新华字典》里找到家乡了吗?
《新华字典》不光要给小学生扫盲认字,它还承担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塑造国民共识。
这是咱们中国人的山川可亲,街镇有情。
50.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
河南卫视节目开挂
51. 家乡出的名人到底有什么用?
这一点对王志纲老师的影响,甚至比阳明心学对他的影响更重要。他说了三个字:
“够得着。”
这种够得着的乡贤和榜样,也形成了一个近在咫尺的旋涡,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往这个方向努力。
韩愈和潮州的关系,柳宗元和柳州的关系,全是这样。因为他们走了这一趟,那个地方就被点化了。
“够得着”的力量。文化传播,不是一份知识从这里拷贝到那里的过程,而是一根根你够得着的人格火炬彼此点燃、薪尽火传的过程。
52. 写一部中国史需要多少人?
有一个年轻人叫@兰陵Channel 。他做了一个思想实验,说中国秦汉以来不过2000多年历史,如果我找20个百岁老人首尾相连,写他们的传记,不就等于又写了一遍中国史吗?后来发现,百岁老人不好找,那就找50岁的嘛,凑40个。凑上40个人的一生,一部中国史,也就历历在目了。
比如,赵普、范仲淹、苏东坡,三个人的一生就把100多年的北宋历史给写完了。从鲁迅到钱学森,两个人,一部当代中国史也就在眼前了。
这张表对我们有一个提醒,每一个中国人,无论你生活在哪个时代,你同时代的人中一定有青史留名的人物。咱们,其实,都够得着。
这就是中国文化对我们的用处,它不仅是你的靠山,不仅是你的背景色,它还是你一步一步特别具体的、每个人都能逐级而上的阶梯。
“历史不是过去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内部,或者是潜意识的内部,流成有温度、有生命的血液,不由分说被搬运到下一代人那里。”
出了岔子,我这是“大意失荆州”,输也得输得像关羽;
犹豫不决,我那是“诸葛一生唯谨慎”,怂也要怂得深明大义;
所谓弘扬传统文化,不只是一个价值主张,它就是给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产业搭出来的阶梯。
我现在也是,即使此刻面对万人空场,我脑子里飞过的也是这样的词: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你不在现场,但你仍然是知音。
53. 你看见过苏轼的星空吗?
不光在月下游船饮酒,苏东坡还发了一番感慨,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什么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你要不用,跟你就没关系,那就是山间明月,就是江上清风。
2022年就要来了。不要慌。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万物宝藏,都是你的。
第八部分
八个句子
过去一年,有很多句子打动过我。但真的值得我记在小本本上,准备带进新的一年,每当遇到挑战的时候就打开看一看,符合这个标准的,挑来挑去,只有8句。
- 给重要时刻
“行万里路,读万遍经。笨鸭早飞,笨牛勤耕。让小的敬老的,拿次的留好的。宁欺官,不欺贤,宁欺贤,不欺天。人多的地方不去,没人的地方不留。赞美成功的人,安慰失败的人。犯病的东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不要穿金戴银,只要好好做人。墙倒众人推,我不推;枪打出头鸟,我不打。种瓜得瓜瓜儿大,种豆得豆豆儿多。”
50年后,这番话,被王鼎钧先生写在了他的回忆录里。
在生离死别的时刻,一个母亲叮嘱的话,一定经过一番内心的挑选;选出的,一定是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话。 - 给理性乐观派
第二句话,是经济学家兰小欢在他的新书《置身事内》里说的。
“我的乐观并不需要这些头头是道的逻辑支撑,它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而是源于司马迁、杜甫、苏轼,源于‘一条大河波浪宽’,源于对中国人勤奋实干的钦佩。它影响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我接受这种局限性,没有改变的打算。”
我们总得先毫无理由地爱上点什么,然后才能倾尽全力地推动点什么。 - 给犹豫不决的人
第三句话,来自哲学家齐泽克写的一本小书,叫《事件》。书里有这么一句话:
“什么是事件?事件就是某种超出了原因的结果。”
过去我们一直觉得,做事要有计划,别鲁莽。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一直给莽撞人留了一条出路。那就是直接行动,制造一个事件。
我们都知道,世界大于我们的认知。不行动,不做事,一切只是在你自己的脑子里而已。
只要你发起一个事件,你就一定会发现,在你的预期之外,有大量的意外、大量的始料未及。正如齐泽克说的,事件的结果一定超出我们事先的料想。
如果实在想不清楚怎么干,那就先制造出一个事件再说。对真实世界先发第一颗球,看到反馈,你再跟上。这个世界大量积极的、建设性的后果,都是这么来的。 - 给准备出发的人
第四句话,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他还有个很帅的中文名——司马贺。他说:
“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
开始并没有清晰的问题,他们是先行动,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目标。
我如果将来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就会在心中默念:向设计师学习。别指望有什么确切不移的目标,学会享受这个目标和方法都在不断生成的过程。
这个道理也没那么复杂。就像在玩《俄罗斯方块》,你永远也不知道掉下来的第一块砖是什么形状的。你只能一边玩,一边根据掉下来的形状调整方案,一直打到游戏结束。 - 给正在路上的人
第五句话,来自教育家李希贵。很简单的一句话:
“非常理想,特别现实。”
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让今天做的事更有意义。
现实不是让你苟且的,而是理想的一块块具体的拼图。
把这句话抄在我的小本本上,未来一年,每当我有点飘的时候,就看看它的右边;每当我有点懈怠的时候,就看看它的左边。 - 给正在拓荒的人
第六句,是我在一个课堂上听到的,它来自于一位新闻界的前辈王永治老师。
“提前一个版本遵守法律”
可行的法则,一定是有助于整体进步的法则。
真正优秀的创新者,不仅是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的开拓者,也是下一个版本法律的创制者和第一个遵守者。 - 给知易行难的人
“要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行为,认知、能力、提醒,三者同样重要”。
第七句,这句话是我写的。但是它来自于一位创业者王建硕自己做的一个小实验。如果你想让自己多喝水,办法很简单,就是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放大半杯水。
关键是适时适当的提醒,而且是那种贴身的,把大目标切成小行动的提醒。 - 给身处困境的人
第八句,有的人可能听过。这句话很有名,来自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就这一句话,号称是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坏消息是,挑战没完没了。好消息是,机会无边无沿。
今晚我们讲的这53个故事,和上面这8句话,当你回顾它们的时候,你能串联起一个做事的人的一整套行动路线。从起心动念,到行动策略,到必要条件,一路奔向终点。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让我们泰然自若,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