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3生活有时需要放弃“有用”的念头

2020-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睿小然

        今天继续阅读《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第二章,仍然是关于兴趣。我写的内容既有原文摘抄,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杂糅在里面,也许这是我目前写笔记的方式吧。


        只要下定决心,任何人都能活得有趣。昨天写了关于兴趣是什么样的相关内容,今天就到了要这个问题:“为什么你活得无趣?”

        理由一,你活的太”有用“,换句话说,获得太想有目的。每每当别人问起来,你最近在忙什么,我回答在忙学习心理咨询,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你学这个干嘛?”潜台词是,你学这个有什么用,你最主要的事不是应该是那个啥,就不说了。还有一些对话是,“你天天在网上聊天有什么用?能聊到钱吗?”或者“你做这个没用,你得。。。”好像所有事情都必须有用、能赚钱等才值得做。但是转念想,无论你活成什么样,最后还是要死的,又有什么用?我并不是说反对带着目的而活,而是想要强调的是,一旦一个人把“有用”作为事情的唯一评价标准,那么就会把生活过得很功利和辛苦,很难体会到无念之力,最终可能活成了确定、无趣、毫无想象力的人,只能走一条直线或标准答案的路,没有了尝试和体会失败的空间。有趣是一种能力,可能有用,可能无用,但会增加生命的可能性和活力。

        理由二,深陷感官泥潭,掉出心流通道。过多的被外界新鲜感、刺激感所吸引,一个接一个的刺激无法自拔,刷抖音有时候可能就会这样,一眨眼一小时过去了,过分的刺激会阻碍深入思考和创造性思考,长此以往,大脑会变得像砖块一样木讷。


        我们该如何培养兴趣?作者给出了一下几个参考。

        1.给生命留白。

        每周给自己设定一个空档时间段,这个时间不设定任何安排,以放松的心态投入,内心想做什么就做,可以随意漫步,或者找个不常联系的人聊天,或者去参加之前从来不参加的活动等等,总之,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2.远离电子媒介。

        将自己和外界刺激隔离,也能够培养专注。可以在做一些重要时期的时候这样,也可以有那种无手机日,当然可以准备一些备选方案,方便意外事件发生时候,能够联系到。

        3.与有趣的人在一起

        找到身边你觉得有趣的人,和他们呆在一起。比如,我喜欢与人建立深连接,我之前去北京、昆明、重庆等地的时候,会提前联系之前在网上聊的不错的小伙伴,约上见面,让我的学习或旅行之路,更有意思,也加深了与她们的连接。

        4.读些无用却有趣的书

        有时候我会看一些儿童绘本,记得之前很喜欢神奇的校车系列丛书,有时会在微信阅读里读一些旅行游记等。

        5.不跟团的自助游

        说起这个,想起自己一个人去成都和重庆时候的经历,回想那时候,完全自助游,随心所欲,想几点起几点睡去哪里,吃什么,停一停,瞎晃悠,很惬意。

        6.加入一个全新的兴趣小组

        我之前最爱的是户外,爬野山的那种。每次我们户外群组织爬山,都会走不同路线,不是台阶路,都是很小的道,有时候迷路还可能有一段需要自己临时开辟,有时候也会走到山涧沟的石块群里,或者是沿着小溪走,每次都会寻找水源,自己带小锅做吃的,我很喜欢这种闲散自在的爬山方式。


        书中关于有趣的部分,还特地举了王小波的例子。跟随着推荐,去看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之前听过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故事,很是喜欢,李银河是我喜欢的心理学科普类人物之一,尤其她分享的关于性心理的科普视频,帮我补充了学校、家庭的性心理教育的不足,这次看到这个故事,我更发现他们2能够结合,是真的很般配。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正是崇尚自由、独立思想和不愿妥协的人类的代表,他想与他人合作但最终被逼到“独立”生存的境地,深思,从我转念,接纳开放包容不同的声音。又让我想起李文亮那句话:“这个世界需要一些不同的声音”。

        今天就停在这里吧,你读完了有什么想要说一说的,欢迎留言。我们下次继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