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成长

染坊里的光阴故事

2017-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辣点

染坊里的光阴故事

文  |   辣点

在家乡的老城区有这么一处静谧的地方,穿过曾经热闹的街头,拐两个巷子口就到了传说中的“染坊”。

“染坊”是个传统的四合院,母亲说,那里以前放着机器和大染缸,好多工人都在这里劳作,是很兴盛的地方。时过境迁,“染坊”早就物是人非,曾经的厂房也已经变换模样成了居民的住宅,周边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房子,有私人住宅,也有单位职工房。人们总是喜欢将那里叫做“染坊”,那片区自然就被唤作“染坊里”。

进了染坊里,随处可见错落有序的青灰色房子,黄土墙,瓦片屋,安安静静的伫立着,偶尔几处新翻修的水泥小高楼夹其中,似平缓乐曲中一点高亢的音符,有一种不和谐的美感。要是下点小雨就更妙了,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虽然没有旧旧的石板路,但那长长的巷子里也能朦胧中宛见一群少年飞驰的身影,动静相宜,心生欢喜。

我小时候的家在“染坊里”的“百货公司职工房”,那是规规矩矩的回字形小院,两三排黄土砖修建的瓦房,整整齐齐,像一列列庄严的军队。围墙外巷道很窄,最多不过两三个人并肩行走;围墙内别有洞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家家户户有一块小菜地,院子最前边种了两棵高高大大的香椿树,大伙儿就在树下搭起遮阳棚,闲时树下乘阴纳凉,斗牌博弈,八卦天地。生活在这,连时光都会跟着慢下来,静下来,好像那些时间煮雨的日子,是要留待你慢慢回味。

院子进门第一户便是我家,前后两个门,一般我们从后门进出。在后院生活,主要因为后院有一口水井,方便起居。这口水井是大家自发凑钱喊师傅打造的,水质特别好。家家户户每天清早起来就到摇井打水。夏天凉,冬天暖,水担回家不用煮,直接挖上一瓢就能饮尽,沁甜的,含有地壳独有的清水滋味,那种纯天然的感觉,喝一口就像喝下一碗甜酒。哪像现在的自来水一股子漂白粉的味道,煮开一遍不够,还得煮上第二遍,这样的好山好水恐怕我们是最后一代的受益者了!

摇井四周用砖头围起来,底下铺着水泥,干干净净。洗衣做饭,男女老少都喜欢搬根板凳坐在边上,一边聊天,一边劳动,说着说着,不知不觉中就把手中的活做完了,还额外获得一份好心情。

挨着对门是六奶奶的家,因家中排行老六,便尊称为六奶奶和六爷爷。六奶奶很会做手工活,纳鞋垫更是一绝,好多人慕名而来。六爷爷是个裁缝,专做“寿衣”,来光顾的多半是上了年纪为自己准备后事的“老客”。除了做手工活,六奶奶还有一项烹饪绝技。她做过许多好吃的菜,记忆最深的是“炒猫鱼豆腐”,把新做还带着生气的猫鱼豆腐放进油锅里煎炸,六层熟就捞出来凉一下,余下的油用来炒鲜辣椒和生姜,抄香后再把猫鱼豆腐倒入锅中一块煮,末了撒上一些葱,鲜香入鼻,酸辣可口。母亲跟着学了好久都做不出这个味,哎!想想也算是一种遗憾,唯有“望穿口水”!

六奶奶有个孙女,叫星星,比我大两岁,是个标准的美人胚子。她应该算得上我儿时的第一个好朋友!只要她来院子,我们就形影不离,有时还要睡在一起。跳橡皮筋,挖虫线喂鸭子,躲猫猫,过家家都是我们爱玩的游戏。最有意思的要数我们小时候编的“摩斯密码”。一到冬天,天寒地冻,我们便各自蹲在火柜里烤火不出去,那时候没有电话,也懒得跑,于是就制定了我们的密电:“1、你来我家玩吗?;2、我不来/否定;3、那我们出去玩吗?4、不想去!5、那我来找你玩可以吗?;6、好的/肯定。”有了这套密码本,我们两就隔空喊暗号:1432或者5231。在雪地里忙前忙后的母亲以为我在背什么数学题目,很是欣慰,其实是人在曹营心在汉。


我的第二个朋友是院外一户做面食生意人家的女儿,名叫晶晶,也是个美女。我们因为住在一起,又是同龄,便时常在一块儿玩。我们的相识,现在说来也是一段笑话。

有一次,妈妈叫我去“晶晶”家买面,我就屁颠屁颠的跑去。大人们都不在,开门的是晶晶。开门的那一刹那,一脸迷人的微笑映入眼帘,似一缕春风拂面。总之,那是我第一次见晶晶,就好像许仙遇见白娘子一般美好,至今感觉都是那么销魂难忘啊!

见我发呆,晶晶问:“有什么事情吗?”

“啊~”不好把正事给忘了,干什么来着,哦!对了!

“买面买面”

晶晶走到案板前,掀开白纱布,从里面取出湿面,放上称:“买多少?”

买多少来着,买多少?有一万个疑问号在我头上旋转,我到底要买多少呀!情急之下,我把“二两”说成了“二娘”!

晶晶哈哈大笑的问:“什么?买二娘,你到底买多少?”

舌头都捋不直,又说了一遍:“二娘”。

又是一阵哈哈大笑,我难为情,脸涨得通红!

“你是要二两吧!”

“对对对,要二娘!”

······

放下钱,拿了面,转身开溜,我们就这样戏剧性的相识了。以后的日子大多数是我像个癞蛤蟆一样站在楼下喊:“晶晶,晶晶······”童年真是好玩又搞笑,还有那么点不堪回首!


住在染坊里的日子挺开心的,每天乐呵呵,尽是想着去哪里玩?不禁感叹,童年的时光多么美好!街坊邻里相亲相爱,就像一家人,茶余饭后,在树荫底下开“讨论会”,东家长西家短,小把戏们似懂非懂的听着,就像开罗看戏一般,美滋滋的,在大人们身旁转来转去。

春天,院子里的男人们趴梯子摘香椿嫩叶,女人们就在树下用篮子接着,来一盘香椿炒泥鳅,健胃理气,养生佳品;夏天,院子里各家各户的小菜园丝瓜藤缠绕,硕果累累,吃多少摘多少,纯天然无公害;秋天,落英缤纷风起云涌,大伙儿洗衣晒被,收集多余的小菜,开始准备起干货;冬天,大树光着膀子,小苗儿还未发芽,择一个有太阳的日子,女人们在院子里用缸子盛着鲜打的豆腐,用手反复揉搓,再加五花肉末和猪血,一个个揉成团,猪血丸子就这样大功告成,等待经过阳光晒干或熏干后成为餐桌上的美食。

一年四季,不同的大院风景,不同的生活习气,却有着诗一般的韵味。这样的生活不浮躁、不矫情,总是那么淡然,那么和谐,那么乐活。

我童年一半的繁华时光都是在这儿度过。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屋顶上总是炊烟袅袅,一团团,一缕缕,那燃起的是希望,消逝的是乡愁!

(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