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举答客问30:文化创意何以成学?
王万举答客问30:“文化创意”何以成学?
王万举,“文化创意学”系列学科的创立人、河北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意家协会主席(以下简称:王)
郝小学,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以下简称:郝)
郝:王先生,你的“文化创意学”已经在河北美术学院“落地”进行“新学科实验”,影响越来越大,大家反映“很有用”。我今天想问:你是怎么创建出来的?
王: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我说用了半辈子的时间……
郝:王先生跑题了!我问的是怎么创造的。
王:噢。但还是要从时间节点说起。我在40岁左右编自己的文艺评论集时,偶然发现我正在沿着一个清晰的逻辑走,它就是“艺术—文化”的反馈运动轨迹。后来我把这本由单篇集成的书起名为:《艺术—文化学导论》。“艺术”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
郝:你对这个规律的发现和阐发确实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王:顺便说一句,我的这本书选的是1986到2005之间的理论评论。它们象一部逻辑的“编年史”,勾勒出这个时期艺术形态与文化形态反馈的轨迹,而这个时期二者的反馈轨迹又十分强烈而独特——这就是我常说的“艺术的文化化”——这是我造的一个词……
郝:新的理论确实需要造词儿,即创造新的概念。
“艺术”是“文化”的核心形态。你对这个形态的探究特别是发现二者之间的反馈规律对于建立“文化创意学”意义重大。
王:是的。以往研究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一般着眼于它们的内容方面,我的研究则着眼于二者的形式方面。“文化创意学”首先要掲示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而40年以降这个规律的显著特点,就是艺术与文化的反馈呈现出艺术的文化化趋势。文化的发展规律是文化创意所沿循的方向。我常说,文化创意虽然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创新性工作,但不是算命。
郝:不能乱创,不能想当然,不能任性。
王:对。你说得好极了。
郝:王先生,你的“文化创意学”分为“文学艺术创意学”、“文化(狭义)创意学”和“文化产业创意学”。这个划分有何考虑?
王:文学艺术是“文化”的核心形态,狭义的文化创意指的是文学艺术以外的其他文化形态的创意工作,而文化产业的创意之所以单列,是因为“文化创意”是在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而独立和凸显的。
我们前头讲了,“文化创意学”在客观方面,硏究文化的发展规律。文化的发展规律既是文化创意学产生的基础,也是该学科不断研究的基础。构造文化创意学既要研究文化及其所属各门类的宏观发展的规律,也要解析成功的文化项目的成因。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猜测”特定优秀文化产品在它没出现时创造者是如何想到的。那些思路、要素就是构成文化创意学的重要元素。
郝:你多次讲,文化创意学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围绕这一点,文化创意学是如何构造的?
王: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何以成学”,即“文化创意”这个工作、这份劳动的技能能不能培养、如何培养的问题。这也就是文化创意学成“学”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文化创意学不是“药方”,而是培养人“无中生有”能力的酵母。但是,把受教育者领到科学的入口处也是必要的。因之,我的著作构建了“创意实例分析”“创意方向”“本书作者创意实录”等单元。同时,编了“创意能力的培养”专章。如果说我的“文化创意学”是专业课的话,这个专章所列所讲就是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
郝:你的《文化产业创意学》(重写本)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写起,和2008年出版的同名著作在结构上明显有别。我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两本书有什么区别?第二,后一本为什么从“自……”和“人……”写起?
王:好家伙!一下子就是俩问题!两本“文化产业创意学”确实有明显不同。第一本可操作性较强,可视为文化创意的操作手册。第二本则理论性较强。
所谓“理论性较强”,就是从实践主体性的高度,讲清“文化创意”基于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本体地位,讲清“文化”的本质,讲清文化创意对文化建设的引领地位的必然性,从而为文化创意学的建立奠定逻辑的起点。
郝:王先生,今年年初,你出版了《中国网络文学概论》一书,首次为“网络文学”做出了完整的定义,掲示了“网络文学”的本质,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请问:你为什么也把这本书并入“文化创意学”的相关专著?
王:把它并入是该书出版后的事。直到校对时我才发现,这本书名曰“中国网络文学概论”,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降的文学运动史论。从文化创意学的逻辑体系说,它揭示的是文化创意的客观依据——文化发展规律。因之,这本书也可说是文化创意学的“外篇”。
郝:王先生,我很赞同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创意的方向盘和发动机”这个说法。请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你的“文化创意学”中的地位。
王: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化创意学之所以能够“成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意的方向盘和发动机。要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创意的启发点,反对不良文化创意,促进优秀文创成果的社会实现(转化为文化生产能力)。
郝: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