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 | 读书卡片(2)

2020-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锋行印象

今天的术语卡片是框架效应,它是我们日常认知偏差中的一种。

术语卡:框架效应

是由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81年首次提出的;
这是关于人类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用不同的方式架构和描述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选择现象;
具体来讲是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述:人们常用收益和损失结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会有两种不同的决策结果。

案例1:

亚洲疾病问题
设想象美国可能爆发一种异常的亚洲疾病,这种疾病可能导致600人死亡。有两种方案来应对疫情,假设下面是每种方案结果准确的科学预测:
情景一:对第一组被试(N=152)叙述下面情景:
如果采用A方案,可救治200人。(72%) ——风险规避
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概率救治600人,2/3的概率无人获救。(28%)——风险追求
情景二:对第二组被试(N=155)叙述同样的情景,同时将解决方案改为C和D:
如果采用C方案,400人死亡。(22%)——风险规避
如果采用D方案,1/3的概率没有人死,有2/3的概率600人全部死亡。(78%)——风险追求

案例2:

在拼多多,同一商品会有两种价格:一个是单独购买价、一个是拼团价。一般拼团价会比单独购买的价格低,当把两个价格放在一起时,差价越大越容易刺激你去购买,而且会让你感觉自己赚了。
但是当你去其他电商平台对比相同的产品时,拼多多的拼团价不一定具有优势。我特意搜了一款产品,结果发现在拼多多的拼团价比淘宝上的价格还要高些。

案例3:

去商场购物时,时常会踩坑,比如店里会标出“第二件打5折”的打折信息,比“两件打7.5折”要更吸引人,实际上两者结果是一样的,“第二件打5折”其实就是“买两件打7.5折”,有时会上当购买“第二件打5折”的商品,买回很多不需要用的东西。以前对这类信息是不会意识到底。

如何避免框架效应呢?
框架效应是直觉为了省事,需要我们慢下来,将计算和分析交给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分析两种表述是否是一样的结果,从总值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单向思考,只考虑到损失或收益。

Ref《思考,快与慢》 、《选择、价值以及框架》、维基百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